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IgA肾病不同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检测与病理分级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IgA肾病;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检测;病理分级
  【中图分类号】 R27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9-0987-02
  IgA肾病是慢性肾脏病(CKD)的主要类型,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0%~40%[1],而且随着肾组织活检的普及,近十年来IgA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2]。如何将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查、治疗手段与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使IgA肾病的治疗更加有针对性,取得更好的疗效,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总结123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病理的关系,为中医治疗IgA肾病提供科学依据,以求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和预后,提高临床疗效,阻断病程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①年龄14~75岁。②经肾组织活检确诊为IgA肾病。③CKD分期为1~4期,内生肌酐清除率(Ccr)>15ml/min。④患者知情同意。
  1.2 排除标准 ①行维持性透析治疗者。②继发性IgA肾病,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强直性脊柱炎等。③合并有心脏、肝脏、内分泌系统、脑等严重原发疾病者。
  1.3 一般资料 123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行肾穿刺活检确诊的IgA肾病患者。按照《全国第四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述要》[3]的标准分为牌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3型。其中脾肾气虚型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7.23±10.75)岁,病程3天~1年,平均病程25天;肝肾阴虚型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29士12.14)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约6l天;气阴两虚型59例,男29例,女30例,平均年龄(36.27士10.51)岁,病程10天~2年,平均病程43天。
  l.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血压及生化指标检测:肾活检前1周内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h尿蛋白定量、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IgA、IgG、IgM、C3。②肾组织光镜:病理标本根据Lee分级标准[4]将IgA肾病分为I~V级。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差异检验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各证型患者血压及生化指标比较,见表1。
  2.2 各证型患者病理分级比较,见表2。
  3 讨论
  由于IgA肾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中医的辨证分型迄今难以统一。本研究按1988年所定的《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方案》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3型。本组资料中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两组的SCr水平均在正常范围,而肝肾阴虚型组SCr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1)。肝肾阴虚型SDP和DBP水平均高于其余两型,且肝肾阴虚型与气阴两虚型SBP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是影响IgA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也是病情恶化的标志之一,从血压水平分析,肝肾阴虚型患者的病情较其他两型更重,预后不良。结合肾脏病理,我们发现血压偏高的患者中,出现肾小球硬化的比倒较血压正常患者明显升高,肾小管间质及小血管的病变也较重。肝肾阴虚型患者在蛋白尿、血尿的同时,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从中医理论分析,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则相火偏亢,灼伤津液,血流不畅则留瘀。肝肾阴虚型患者病程迁延,久病入络,瘀血内生。而瘀浊之邪又会进一步损伤正气,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肝肾阴虚型的患者除滋补肝肾治其本外,还要祛除实邪,以泄浊解毒、活血化瘀治其标。同时结合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控制感染等治疗干预手段,延缓疾病的进展。
  本研究中3组证型中脾肾气虚型24h尿蛋白定量大于气阴两虚型(P<0.05);Alb水平低于气阴两虚型(P<0.05)。脾肾气虚型的基本病机特点为用脾肾气虚,精微不固,治疗应从培补脾肾、益气摄精着手。通过比较不同证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水平,我们发现3组之间血清IgA、IgM及补体C3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肝肾阴虚型血清IgG水平低于其他两型,且肝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血IgG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则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继发各种感染从而加重或诱发IgA肾病,这可能是肝肾阴虚型IgA肾病患者血SCr、SBP均较其他两型升高的原因之一。而血SCr和血压水平的升高是肾脏病变进展的明确因素,那么血清IgG降低是否也是lgA肾病病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运用益气养阴法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清lgG水平?这些问题尚需要今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3-1009.
  [2] 刘刚,马序竹,邹万忠,等,肾活检患者肾脏病构成十年对比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2):834-838.
  [3] 聂莉芳,全国第四次中医肾病学术会议述要[J],中国医药学报,1988,8(8);56-58.
  作者简介
  李新红,女,1974.07生,大学本科,医师,在山东省莱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邮政编码,271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