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有效沟通实现有效传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展

  
  智与愚
  刚开始做农业节目主持人的时候,难免因为农业知识的匮乏而心怀忐忑,于是我勤做功课,但是实践却给我指了另外一条路――“不懂装懂”和“懂装不懂”。
  第一次做现场主持是在余姚的河姆渡镇采访种植茭白的农民。我站在田埂上,老乡在泥塘里,画面不好拍,于是我挽起裤腿,跳到泥塘里准备采访他。刚刚还结结巴巴的老乡一下子话多起来了,还教我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把茭白拔出来。其实茭白种植要点之类的问题我事先做了功课,都懂,但是我要通过他来说。于是我就“装不懂”,一边拔茭白,一边向他求教。编出来以后,这一段比较生动。究其原因,是因为田埂上面对镜头说话我比他强,泥塘里拔茭白他比我强,我先“露怯”,他有自信了,当然互动感就强了。
  以前我们很喜欢即使不懂也要装懂。你什么都懂,农民跟你交流起来反而觉得拘谨,用求教的方式更容易打开他们的话匣子。现在,随着自己农业知识的逐步积累,再什么都装不懂就有些说不过去了,我就做了一个调整――“装懂”。比如我们去奉化桃园拍桃花,我就提出希望农民考试种桃技术问题,在一个个问题都被答对了之后,农民急了,提出了“先开的桃花和后开的桃花哪个先结果”这个问题,于是我趁机请农民说说为什么。这样,节目要传达的桃树种植养护要点都通过“装懂”完成了。其实,“装懂”和“装不懂”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营造更好的互动气氛。
  
  取与舍
  素材取舍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一个意识问题。主持人知道取舍才能知道在现场自己要的是什么,才能有好的现场表现。
  有一次,在宁海胡陈乡拍片,我正做着口播时,一位老乡突然闯进镜头,握着我的手直说谢谢。原来他是以前我曾经拍摄过的一位村民,节目播出后,他们村的兰花销售火了,他看见我特别高兴。我和他聊了聊村里的近况,然后继续做自己的口播,摄像知道我的意图,所以一直没停机,全拍下来了。我认为这种轻松随意间反映出的内涵,比我们专门跑去回访要来得自然和有说服力,而且现场感很强,就直接编到节目里去,没像以往那样把这段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剪掉,成片以后看起来效果不错。
  
  访与谈
  我刚做农业节目主持人时,是话筒一伸就立即采访,效果非常不好,农民看着伸过来的话筒,不是紧张得张口结舌,就是害羞得一哄而散。后来我决定凡是出现场就用别针话筒,摄像稍微空出一段距离,如果采访对象正在劳动,先上手帮忙,由寒暄闲聊逐渐入题。另外,尽量将“谈”安排在农业劳动过程中。这样,所有的问题在闲聊的过程中比较活泼地完成。这样的效果很明显:“访”的感觉越来越少,而“谈”的意味越来越浓。
  比如我曾经做过反映春耕生产的节目,采访时雨下得很大,我戴顶草帽一边学着驾驶插秧机插秧,一边向农民打听种粮补贴、收益、农机具补贴政策等情况,农民手脚不停地边劳动边交谈,说得自然,表情自然,动作也自然。又如象山新桥搞农民泥涂运动会,堤坝上站了一排记者等选手爬上来采访,我们栏目的四个人全部卷起裤腿下泥塘,选手在泥涂里的状态和爬上堤坝以后完全不同,对着镜头兴奋地大叫、做鬼脸,主动跟我们介绍队友……再如采访梅农,他家来客人买杨梅了,我不是举着话筒采访客人,而是一边帮他往车上搬杨梅,一边把我想问的问题提出来,他的回答也很自然。我们的交流方式是“你说完我说”的交谈,而不是“我问你答”的采访,内容显然更亲切和有现场感。
  
  城与乡
  对农节目的收视主体是农民,但是如果想使对农节目真正能够帮助“三农”,让城市观众爱看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农民看的是致富门道、他山之石,城市观众看的是乡村风貌、绿色田园。要兼顾好城乡观众的需求,就要求主持人在前期策划和现场主持时心中要同时装着城乡观众。过去纯粹是办给农民看的,如今扩大为既办给农民看,也办给城市受众看,而这样转变的终极目的仍然是“为农”。一方面让农村观众通过节目中的农业创业成功案例学习先进的理念、方法;另一方面让城市观众通过节目,了解农民状况,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农村生活,拉近城乡距离,最终达到帮助“三农”的效果。
  比如我们做的《大山深处生态屋》,既是对农村提倡环保绿色农居的一种促进,也让城市观众看到了商机。有房地产商看过这个节目后专门到报道对象家去参观,准备把他们的屋顶菜园和生态温控模式引进到城市房地产开发中去。又如慈溪农民别出心裁地在梨子刚结果时就套上塑料瓶,让梨子在瓶中长大,然后用高度白酒浸泡,制作成能清肺化痰的美味梨酒,大大提高了蜜梨的附加值。在制作这期节目的过程中,我们既注意节目对农民要有“创新意识”的启发性,又注重了节目必须具有城市观众所需要的可看性,用层层递进的“揭秘”式手法进行创作,满足城乡不同层次受众的收视心理。产品的销售终端面对的是城市观众,如果没有他们的关注,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就起不到“助农”的客观效果。
  
  苦与甜
  我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常常“找苦吃”,向农民传达有价值的信息。在介绍一个农业项目时,我总是先想办法把它的“苦”介绍给观众,以免观众光看见我算盈利账,没看见人家的辛苦,盲目跟风,最后创业失败。但是我也要在“找苦吃”以后接着“找甜吃”,算盈利账,吃丰收菜,让大家看到,只要勤奋肯干,路子对头,这个项目的投资前景是光明的。
  比如我曾经做过“宁海农民戴良方住进深山废弃的老房子,潜心研究红心猕猴桃育苗和栽培技术”的节目,我和他一起拿起锄头除草,拿着剪刀修剪枝条,还在崎岖的山路上狠狠摔了一跤,苦头吃足。当然,最后我也“找甜吃”了,吃了甜甜的红心猕猴桃,学会了土法酿制猕猴桃酒,这些都在节目中表现出来了。这期吃苦又吃甜的节目播出后,城里人找他买猕猴桃,农民找他买猕猴桃苗。他打电话告诉我,他的手机三天接了200多个电话。三年后,他在镇海现代农业园区承包了几百亩土地,已经转变为专门提供各种水果种苗的育苗大户。
  在我去过的很多乡镇,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不再像刚开始时看见摄像机就问我“宣传要不要钱”了,路遇的农民主动邀请我们去家里看看他们开发的农业项目。我觉得他们已经慢慢地把我当做自家人了。对一个农业节目主持人来说,这种认同感就是“苦”后能让人细细品味的“甜”。
  (作者单位:宁波电视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25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