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已呈现蔓延状态,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将会给社会、学校、学生及个人带来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相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更明显、更突出。因此,本文以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探讨有效缓解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035-02
  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个概念。Maslach等人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为人服务对象的职业中,个体身心所产生的一种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状态。其中包含三个维度:情绪衰竭为个体压力维度;去个性化为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低落为自我评价维度。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不但会影响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降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给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因此,研究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基础课的范畴及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或称基础课,主要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具体包括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思想品德、数学等,具体课程名称每所高职院校又不尽相同,如《中国传统文化》《职业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课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担负着培养现代职业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任务,同时,也具有服务专业课教学的功能。公共基础课的地位相同,本质功能相同,都是为专业教学服务,近年来尤其突出了公共基础课“服务”这一特点,以致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逐渐处于边缘地位。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导致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个人能力、课程性质、学生素质和态度、学校管理四个层面。
  (1)课程因素。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已进入到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专业课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强化,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不断加大专业课的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公共基础课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极大挑战。
  公共基础课逐渐朝着“服务专业、贴近专业”的方向建设、推进,俨然已变为从属地位。公共基础课教师在努力地探寻与专业课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课程受到学校和学生的双重轻视,另一方面是公共基础课课程本身的内容缺乏与专业的关联度,与专业实际和学生实际脱节,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虽然竭尽全力却依然困惑迷茫。
  (2)学生因素。首先,高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自制能力较差,整体素质偏低。另外,学生们在态度上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课,忽视公共基础课的作用,认为公共基础课没有實际价值,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与教师缺乏互动。长此以往,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授课状态受到影响,变得缺乏激情,认为自身的努力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显著,便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表现出较低的工作满意度,非常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个人因素。人们的职业生涯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职业行为、职业问题等,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生涯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教师职业有高潮也有低谷,教师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教师职业倦怠是每位教师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但倦怠程度因人而异。
  其次,教师的个人能力、知识素养、性格等因素,是内因,起控制作用,也就是内控性。有的公共课教师个人知识结构和能力有限,很难适应当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有挫败感,个人成就感低。有的教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追求,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进取心。日积月累,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成就感。
  (4)学校因素。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课,教学资源和经费也普遍倾向于专业建设,而公共基础课的地位则比较尴尬,虽然必不可少,但又无关紧要。另外,在教师发展方面,如教师们非常关注的评职称问题,公共基础课教师较之专业课教师处于劣势,待遇的不公、资源分配不合理,也导致了公共基础课教师埋怨增多,满意度下降。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1)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情绪衰竭,精神不振,缺乏工作热情,对待教学工作、学生及同事比较冷漠;失眠,焦虑,对待周遭事物缺乏耐心,时常会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果不能及时疏导或宣泄这些不良情绪,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2)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学活动除了传授知识外,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尤其是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教育,更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影响师生情感的建立,教师总是以一种消极、冷漠的状态面对学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美的体验,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
  (3)影响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职业发展。长期的职业倦怠会使教师逐渐丧失工作的热情,不再精心准备教案、钻研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变得枯燥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不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
  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解决对策
  (1)关注高职公共课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表明,学校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是教师形成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教师职业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个人的成长及心理健康状况。比如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定期为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或者组织教师参加拓展训练,释放压力等。
  (2)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首先,公共基础课教师要通过学历晋升、业务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公共基础课教师承担着全校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要适当了解所授专业的背景、知识体系以及岗位特点等;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另外,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3)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构建适合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评价体系。高职院校“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团队的建设,应探索并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在职称评审等方面适当区分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构建一套适合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红艳,高爱芳.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师职业倦怠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张宝玉,朱晓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对策研究[J].校园文化与教学管理,2017(9).
  责任编辑:景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263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