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下,社会经济鼓励创新型产业发展。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可持续发展需求,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工程教育多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讲解,导致实践环节薄弱和工程性严重缺失等教育问题,这是工科高校大学生难以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原因。为此,在当今形势下,培养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教育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全面剖析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科高校大学生中的实践问题,进而探索出发展策略,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工科 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194—02
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创新战略,各大高校的主要教育职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其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进而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历程。这使得各大高校的教育重点从培养实用型人才延伸至培养创新型人才[1]。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可推动经济增长,并能转化为生产力,激发民间活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就业率。创新型产业主要涉及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相关产业或其他高科技产业,多涉及工科专业。因此,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影响创新型产业的发展进程。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各大高校积极寻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现总结如下: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科高校大学生中的实践问题
1.缺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合方案
工科大学生多认可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参与创业活动,且约有69%的大学生具备自主创业想法,约有32%的大学生制定创业计划。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的吸引力是创造财富或满足其行业兴趣[2]。有数据显示,约有53%的工科大学生选择在感兴趣领域,或启动资金较少,符合自身专业特征的领域进行创业。但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间明显脱节,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无法在创新创业中发挥作用。究其原因,是工科高校未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嵌入,未在专业教育中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未重视该项教育的实质作用。
2.缺失創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相关调查发现,约7.8%的工科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可为创业活动提供指导[3]。而大多数学生不认为高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对课程开设情况不了解。在该项教育的教学形式中,约48%的工科大学生认可案例分析,而实操演练、计算机模拟与专家讲座等认可率约为37%。其对创业活动中的基本常识、技巧与方式具有高度需求性;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素养与能力;市场信息、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与创业个案全面剖析等则有所缺失。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工科大学生而言,其更希望高校能够提供技术指导或建设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层次与数量不足等问题,其无法满足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4]。
3.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
有数据统计,约9%的工科大学生认为高校有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认为高校鼓励工科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途径是组织社会企业与工科大学生进行合作实践、设立大学创业园区、提供配套设施、增设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和普及相关知识等。可见,工科大学生较为迫切地希望自主参加创业实践,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增加模拟创业实践活动。然而,现阶段各大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期间,多存在社会实践与创业实践训练脱节、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度与开发度不足、教学平台欠缺等问题,使创新创业实践无法标准化与系统化执行,难以对工科大学生进行高效且科学的创业指导[5]。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科高校大学生中的发展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
高素质、全面型创新人才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推动力,教育作为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应主动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责任。这需要各大高校积极转变教育思想,秉承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建设是一个漫长过程,完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模式、组建师资队伍和构建良好氛围都需要各大高校的长期努力。工科高校应结合国家教育改革和社会需要转变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将能力训练与知识培养作为教育两大重点。需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将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工科高校的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形式,发展大学生个性,提高教育质量。
2.构建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将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并应构建文理渗透、多学科整体化教学、理工有效整合的理论知识结构。其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是完善课程体系,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思维与创新意识[6]。这需要教师成为教育课程的规划者与指导者,体现大学生的参与者与主导者功能,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与鼓励。课程体系应由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演练组成,各大模块平衡占比,若工科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则可增加实践演练占比。同时应制定教育目标、要求与任务,体现出教育课程的计划性与目的性。同时应进行开发式教学,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其创业实践能力。
3.加强实践锻炼
现阶段,创新创业活动的量化制度、发展模式、认定体系与奖励或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使各大高校并未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加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师资力量不足,使工程实践的训练难度加大,无法进行实践结果跟踪、咨询服务等创新创业活动,大幅降低教育成效。为此,工科高校应构建创新活动体系,设立竞争平台,组织科技创新活动,使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效整合[7]。并为大学生提供国家级、省级或其他级别科技创新比赛的资金支持,由校方统一组织其参加学术活动、多学科交流会,并设立专门培训班和公选课,对其创业活动进行培训与指导。
三、结语
创新人才是富有创新精神、意识、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新型、全面型人才。在经济与信息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等发展现状下,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成为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基础。而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度不足、课程体系缺失和实践平台较少等问题,需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课程体系,并加强实践锻炼,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巍,席小涛.基于SEM的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4).
[2]李炜.基于导师制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
[3]张朋刚,张倩,代将来.职业规划视角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现状研究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4).
[4]王章豹,李杨,王育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外部生态环境分析及优化策略[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
[5]高圣涛,吕金梅,王新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模型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
[6]王莹,程旺.基于创客空间模式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优化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1):88-93.
[7]韩璐,张锐,丛林,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信息系统构建——基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6).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77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