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地方工科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才培养的成效起着关键作用。在教学实践工作当中,应该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平台、完善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体系等途径,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通过分析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探索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方法 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128-02
  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质。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地方工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除了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还应明确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专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以制定针对性人才培养计划。如果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限制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应该认真分析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
  一、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导致人才缺乏创新能力;校企沟通不畅,课程教学缺少先进性,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工作需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走向工作岗位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1]。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实践操作中,而非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书本,传统教学体系存在弊端,将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资源体系的系统化特点不够鲜明,实践环境、实践项目和实践案例等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上述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人才的培养落后于时代发展,不利于增强学校竞争力。
  二、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1.加强企业合作
  地方工科院校应该明确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指明方向。融合企业技术与学校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细化当前现代化企业的用人标准,并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完成渗透。地方工科院校应该促进专业技术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技术方向的确定过程中,应该以生产特点为主要依据[2]。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选择空间,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明确实习的目标与方向,严格控制实习频次,在企业技术实习和研讨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督促其撰写相关技术改进方案。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计划,为其将来正式入职奠定良好的基础。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先进模式,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与科研优势,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而学校能够利用企业的技术与平台优势,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快速培养。
  2.建设创新平台
  社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使传统单一化生产模式逐渐被打破,在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当前企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由于缺乏对学生完整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关注,导致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受到限制。为此,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构建科学化实践创新平台,实现对多学科的有效融合,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明确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其发展协调性,保障创新课题与项目的创意性、灵活性,消除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弊端[3]。根据地方工科院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为实践创新项目的实施和科技竞赛的举办提供保障。利用该平台,为学生开展结构设计、数值分析、原理设计和零配件加工制作等奠定基础,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关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原来不懂的知识点,而且能够实现知识边界的有效拓展,全面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在项目中实现知识的整合与重组。学生的创新结构与创新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快速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用人需求特点。
  3.完善课程设置
  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重点关注课程设置,确保其符合当前企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建设应该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有效协调融合,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独立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内化,并用于指导实践学习。课内实验课、独立实验课和社会实习与行业实践,是当前实验课程设置的主要模式。课内实验课应以增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验证实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4]。独立实验课,应该根据必修实验课和选修实验课的目标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必修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与延伸,这也是增強其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在社会实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到当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与实际生产状况。
  4.优化教学体系
  地方工科院校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创造力受限制,不利于职业发展。为此,应逐步优化当前教学体系,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和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创新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依托,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地方企业的实际生产内容为依据,对其进行简化,并应用于实践课中。在强化实践内容的同时,适当提升实践时间的比例,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需求,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为企业提供科研力量,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拓展创新思维与能力。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地方工科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缺乏对企业需求的关注,学生在工作后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限制了其职业发展。地方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较多的挑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途径,能够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阳,侯阿临,张丽娟,等.利用PBL模式培养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8):21-23.
  [2]刘明芹,文西芹,宁晓明,等.基于企业需求的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研究及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40): 308-310.
  [3]赵玉新,程建华,李思佳.工科高校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39-41.
  [4]段凤春.通识教育: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成转化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36(1):18-22.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7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