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班通”多媒体技术下的字理识字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汉字识字教学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古代童蒙之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简要回顾汉字教学的历史,分析了当前汉字教学研究的现状;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识字教学为例,结合字理识字教学理论,充分运用“班班通”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深刻体会汉字的意象美、文化内涵、情感温度和音乐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领悟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提高一年级学生识字的效率。
  关键词:“班班通” 多媒体技术 字理识字教学 一年级《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165-02
  汉字教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探讨“班班通”多媒体技术下的字理识字教學前,我们有必要将汉字教学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
  一、汉字识字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汉字是“语素文字的代表”,是“形音义的统一体”[1],汉字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和汉语建立了良好的搭配关系以及形体的表意性和艺术性等”,缺点是“难写难认”[2]。因而识字教学是自周代以来童蒙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周代以“六书”(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教国子识记汉字。《周礼·地官·保氏》记载:“保氏以六艺教国子。”“六艺”内容之一即“六书”。以“六书”教学童识字的传统方法一直沿用到有清一代。民国时期亦有不少学者探讨如何创新学童识字的教学方法。20世纪40年代初,晚年的陈独秀旅居四川江津时修订完成了《小学识字教本》[3],该书编写的目的是“训蒙”,主张以3000余个习见字形和545个字根、半字根教授小学生识字,起到举一反三效果。民国晚期的姜建邦撰写了《识字心理》和《国文趣味》[4]5,此二书中即含有今天我们所热议的字理识字教学理论。近年来,字理识字教学再次成为小学识字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著作类的成果主要有贾国均主编的论文集《字理识字研究与实践》[5],其对字理识字教学的理论和教学实践进行了诸多探讨。期刊论文类成果主要有黄亢美的《字理识字教学概说》[6]、郑潇潇的《部编一年级教材字理识字之我见》[7]、林春含的《谈如何利用字理识字简化汉字教学》[8]等,分别探讨了字理教学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学位论文类成果主要有徐雨晨的《姜建邦字理教学研究及其启示》[4]、赵婕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研究》[9]、王维的《小学字理识字教学及其改进》[10]等,系统阐释了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理论。
  二、“班班通”多媒体技术下的字理识字教学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实质
  字理识字教学的提法是民国以后学界提出来的儿童识字教学方法之一。贾国均认为:“所谓字理,即汉字的构形理据。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5]17我们认为,字理识字教学实质还是古代运用六书理论教授儿童识字法的延续,主要是提法不同。
  (二)“班班通”多媒体技术与字理识字教学的完美结合
  字理识字教学主张采用图画、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分析汉字的构成理据。要实现字理识字教学的优化,教师定要努力创设出学生“乐学”的教学情景。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其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营造出一种富有教学艺术的课堂氛围[11]。虽然前贤和时贤对字理识字教学法进行了诸多探讨,但少有论著论及将多媒体技术与字理识字教学相结合进行教学。故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将“班班通”多媒体技术与字理识字教学完美结合,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的水平和效率。本文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语文》[12]为例,深入剖析多媒体与字理识字教学完美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要求识记的400个字都是小朋友生活中出现的高频字,每篇课文认识12到13个字,语文园地中认识7到8个字。其中象形字44个,会意字66个,指事字8个,余下282个均为形声字。与此相应的是,教材继续强调利用汉字构字规律等识字方法进行教学。下面我们尝试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班班通”多媒体技术进行字理识字教学。
  1.多媒体凸显字理,感知汉字的意象美
  汉字来源于图画,因此,汉字带有图画的意象美感,这是因其表意性使然。依据字理分析汉字,学生就能够透过汉字的笔画发现如诗画般的丰富内心意象,从而快速、形象、牢固地识记汉字。利用现有的“班班通”设备,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和古人造字时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知其所以然”。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12]26的识字加油站“辆、匹、册、支、铅、棵、架”生字的识记是抽象的,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图字对照,演示这些汉字 “文字图→小篆→楷书” 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对这些字在头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建立概念。
  为了展现汉字的意象美,我们可以用“册”“支”为例展开教学:
  (1)识记“册”字。①出示象形字“册”的甲骨文       (  )[13]114,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教师补充:“册”“象竹篱笆形”,后作书本的册[3]148-149,古代文书是用线编串好的竹简即“册”。②出示简帛文字照片(  )[14],对照汉字“册”,识记“册”。
  (2)识记“支”。①出示会意字“支”的小篆字形       (  )[13]1424,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用手把竹子枝叶截掉(去竹之枝也[3]341),用来丈量,后来把“支”用于计杆状物品的量词。
  2.多媒体凸显字理,领悟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张玉萍《汉字文化视阈下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认为小学识字教学中适当穿插些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15]。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最重要的辅助性符号体系,承载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通过汉字结构及其理据的解析,既可洞悉造字者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又可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文化状况。一年级《语文》下册中就有很多的字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喜”字金文(  )[13]700上面部分是“鼓”,下面是笑着的嘴巴,表示在庆祝活动中欢笑;甲骨文“事”( )[13]25,是用手持长柄的网捕猎;甲骨文“具”(  )[13]124上面是器物鼎,下面为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甲骨文“采”  (  )[13]2177由部件“爪”和“木”组成,上像手,下像树木及其果实,可想象人们用手在树上采摘茶叶或果实的情景;由甲骨文“男”(  )[13]2708字的“田”和“力”,想象远古的男子在“田”间出“力”劳作的场景,还可进一步联想到妇女在家纺纱织布的情景,这样,一幅男耕女织的画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
  3.多媒体凸显字理,让学生体会汉字具有的情感温度
  小学生活泼好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教学会让他们感到枯燥无味。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声音、颜色、动画,创设新颖有趣的识字情景,可以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浅易的字理识字又有利于学生把汉字的形体与它所记录事物的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教材中就有着不少的小动物们:小青蛙,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小猴子……利用多媒体手段赋予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以生命,让学生体会汉字具有的情感温度。
  4.多媒体凸显偏旁字理,教一得串
  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规律对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偏旁部首常常有很强的表义功能,教学中只要教师强化偏旁教学的字理意识,就能做到“教一个得一串”。在《语文园地五》[12]63识字加油站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添加游戏环节,通过游戏转盘将这些字的偏旁进行变换组合,变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强化了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自然而然他们就会心情愉快,从而有了学习兴趣,乐学、愿学。
  三、结语
  由于漢字是一种形音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因此,字理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班班通”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集视频、音频于一体,通过Flash动画、背景音乐、图片等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可令学生过目不忘,兴趣陡增,赋予具有2000多年传统的汉字教学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
  [2]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0.
  [3]陈独秀.小学识字教本[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4]徐雨晨.姜建邦字理教学研究及其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17.
  [5]贾国均.字理识字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6]黄亢美.字理识字教学概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8(15):71-73.
  [7]郑潇潇.部编一年级教材字理识字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8(5):94-95.
  [8]林春含.谈如何利用字理识字简化汉字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8(2):236+238.
  [9]赵婕.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0]王维.小学字理识字教学及其改进[D].山东师范大学,2017.
  [11]黄肖鸿.字理识字教学激趣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4(3):18.
  [12]温儒敏.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2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14]张玉萍.汉字文化视阈下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责任编辑:景辰
  [作者简介]孙云,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三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4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