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关系问卷、攻击性行为量表,按整群抽样原则抽取贵州省83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上较好,虚拟人际关系上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虚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人际关系越好,越能融入群体,其攻击性行为便越少。
  关键词:大学生 大学生人际关系 攻击性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4-0010-02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与他人结成一种心理和社会上的联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家人(主要为父母)关系及与他人关系等多个维度。[1]近年来我国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其中50%是由人际关系紧张造成的。[2]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攻击性行为是校园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一种经常性的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包括外显性攻击和内隐性攻击。[3]有研究发现,58%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4]攻击行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个体,影响个体正常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人际关系,甚至还会威胁到个体的生命安全。[5]攻击性行为不仅给大学生自身带来巨大的困扰,还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减少或避免攻击性行为,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八所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9份,有效率为83.9%。其中男生341名,女生497名;大一年级学生242名,大二年级学生239名,大三年级学生218名,大四年级学生140名。
  (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攻击性量表。本次调查问卷为纸质问卷,以班级为单位,由专门的指导员解释指导语,指导学生认真填写。
  1.测量工具
  (1)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采用申武丹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1],由33个题目组成,量尺采用Liker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分为现实人际关系、虚拟人际关系两大维度,其中现实人际关系又包含了师生人际关系、同学人际关系和生活人际关系3个维度,现实人际关系的分值
  为0~65分视为不和谐;66~103分为良好;104~130分为很和谐。问卷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8221,校标关联系数为0.731。通过统计分析,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570。
  (2)《攻击性量表》采用由吕路等引进Buss-Perry 攻击性量表(BPAQ)修订的中文大学生版。[6]该量表共22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非常不符合至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攻击性越强。由敌意、身体攻击、冲动、易怒性四个分量表组成。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Cronbach a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94。通过统计分析,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720。
  (三)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3.0软件对量表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一般分析
  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的师生人际关系、同学人际关系、生活人际关系、现实人际关系、虚拟人际关系得分分别为(19.47±4.74)、(31.74±5.52)、(23.15±4.98)、(74.36±12.35)、(23.54±5.51)。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平均分为74.12,根据评分标准反映出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良好。
  将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总分以及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现实人际关系、师生人际关系、同学人际关系、生活人际关系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异(p>0.05);在虚拟人际关系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实人际关系、虚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与攻击性总分及各维度的Pearson相关矩阵显示,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总分及维度(敌意、身体攻击、冲动、易怒)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虚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总分及维度(敌意、身体攻击、易怒)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虚拟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中冲动维度不存在相关关系。
  三、讨论与分析
  (1)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被试的现实人际关系总体处于良好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包括人际关系在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陆续开展了如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等较为有效的活动。[7]在这种形势下,使得大学生群体在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的塑造。
  (2)大学生人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表现为,男女生在现实人际以及各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而在虚拟人际关系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具有较为良好的虚拟人际关系。这与以往研究所得到的虚拟人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不一致。[8]虚拟人际关系是以网络为模式发展起来的,通过虚拟的交流空间和平台,与陌生人在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动中建立、形成的关系。[1]本研究所提及的虚拟人际关系主要针对陌生人。而女生的自我表露程度相对于男生更高,[9]这导致女生在和陌生人进行网上交流时会进行更多的沟通,使得女生的虚拟人际关系较好。   (3)综合人际关系与攻击性行为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各个维度对攻击性行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及各个维度与攻击性行为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大学生与老师、同学等之间的关系是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与以往研究所得结果有相同之处。[10][11]攻击性行为是指经常性的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Dollard)等人的挫折—侵犯假设的观点,攻击行为与挫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挫折直接导致攻击行为。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挫折承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大学生人际关系越好,承受挫折能力越强。[12]当个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加强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了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即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负向预测攻击性行为,大学生人際关系越好,其攻击性行为越少。该结论与以往研究结论是一致的。[13]
  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利益。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然而,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不仅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对大学生自身来说,还将产生严重的危害。而本研究证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对攻击性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此,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可以有效·78+避免或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张伟.试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5(5):12-13.
  [3]尹绍清.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7):860-861.
  [4]李月,时春阳.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07(3):232.
  [5]刘轩,高正亮.大学生攻击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353-354.
  [6]吕路,高见和至,董冬,WONG Law rence,王翕.中文大学生版Buss-Perry攻击性量表的修订与信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378-383.
  [7]李俊峰.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7):140-141.
  [8]王静.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9]李慧.男、女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帖差异研究[J].山西青年,2016(7):56-57+31.
  [10]徐凡.云南省三地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
  [11]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12]李红利.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0):13-17.
  [13]崔杰.攻击性行为与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9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