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高校外语类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着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生态发展不可或缺的因子。语言类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更是区别于普通综合类院校。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学习群体进行有效学习的途径之一。聚焦语言类高校外语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尤其是小语种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提出了多种共同体多维构建,再对发展途径进行选择,以改善当前外语类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外语类教师;小语种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5-0158-02
  1 概述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教育手段趋于智能化,教育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尤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能够专业发展是其增长各项教育能力的保障。
  1.1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教师专业”的发展,另一种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是为后者。有学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1]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养成积极的教育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教学研究团体,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调查过程还发现,针对普通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成果较多,而外语类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受到专业局限性而导致成果较少。
  1.2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2]。“学习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3]。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能获得计划、组织自身的研究和问题求解的机会;获得为达成重要目标而进行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的机会[2]。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正是通过组建教师群落的学习共同体,进而以其为发展单位进行深度教学研究。
  2 外语类教师学习共同体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群体的教学教研趋向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可供教师选择的研究方式与方法。这多数是针对普通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易实行的特点而进行的研究。对于外语类专业教师,因受上课语言的限制,能够相互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机会缺少,大多是局限在本学院范围内。其中,小语种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效果更不容乐观,由于平时课时量大、科研任务重等现象,基本局限在本教研室内,并不能充分利用到丰富庞大的教学资源。但是,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有相通之处,比如语言类教师都范及听力课、翻译课、写作课或阅读课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每位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类型进行相互学习指导、汲取经验。这不会将研讨教师局限在教研室之内,多语种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品评。教室类型的选择,可以让教师突破语言的限制,着重关注授课教师对于技术的组合使用与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学习。课程内容的划分,给不同专业的教师提供了同类型教学内容进行研讨、观察和学习的机会。鉴此,依据教师的所授语种、课程内容、教室类型等不同分类,可以帮助外语类教师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
  2.1语种共同体
  语种共同体的构建,以教师的专业即教学语种为出发点进行组合。这也是目前被大多数教师采用的研修组合方式,适用于同教研室、同专业学院的所有教师采纳。并具备不受专业语言的限制、熟悉教学背景和课程内容、掌握教学进度等优势。教师之间采取的研修方式,也不会受限制,均可自由搭配组合。同专业的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相同,可以随时就授课问题进行研讨,甚至备课期间也能相互借鉴经验。该群体组成方式简单、人员充沛且能与教研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一起完成。
  2.2课程共同体
  课程共同体,是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构建的。每类语种的教师,虽然所授课程内容不同且语言不通,但都分布于听力课、阅读课、翻译课等多种课程上。相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大致相同。教师们即使不同语种,也可就课程内容教什么、怎么样教等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法学习掌握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同声传译翻译能力、如何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等。此种学习共同体,帮助教师摆脱专业语言的差异难题,可以与不同专业的优秀教师、专家教师同样进行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学校丰富、品质高的资源。
  2.3媒介共同体
  媒介共同体,以教师授课过程采用媒介不同而进行的构建。教师授课的教室越来越趋于智能化,包含了多种教室类型。其中,包括了多媒体类教室、计算机机房、语言实验室、智慧教室和同声传译实验室等教室类型。不同的教室类型,可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不大相同。多媒体教室,一般只具备连接电脑的投影功能,学生分别坐在教室不同位置,不能进行人机互动等操作。计算机机房,教师和学生均有电脑可以进行操作,可协助教师教授一些计算机辅助的课程。语言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均具备电脑显示功能,教师可操作专用软件与学生进行对讲、小组合作、教学示范、录音等活动。智慧教室,具备的教学软件更智能化、个性化,且设备有电子白板、ipad等多种智能化设备,更丰富了教学手段。同声传译实验室,以同声传译课程为主,具备录制左源右译的音频文件功能。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此学习共同体中,均可根据自己教学技术需要以及合理使用设备促进教学进行探究。
  3 外语类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外语类教师,能通过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丰富的教学研究。在探究的过程,采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听评课、教学反思与研讨沙龙等形式更受教师们的喜爱。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以及爱好进行不同的选择。现就外语类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设计了共同体视域下的外语类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在外语类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不断上升过程中,同校的所有教师最初共处于一个教学群体中。群体可根据发展的不同研究目的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且共同体的成员可动态变化,每位成员之间都可以相互产生联系,发生作用,呈网状发展结构。学习共同体,可分为语种共同体、课程共同体、媒介共同体。这些共同体构建之后,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研修,在此过程中,可选取课堂观察、反思日记、数字故事、研討沙龙、论坛或网站平台等途径进行。
  (1)课堂观察,是指利用量表或软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数据采集,再通过数据分析、定性评价、专家点评相结合来发现问题的一系列活动。此过程,同一共同体的教师可进行专项观察,获取所需要的教学数据。
  (2)数字故事,集成了动画、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素材,将需要讲述的内容以多媒体作品进行呈现。此方法,教师主动展示以往经历和经验,展示过程能以中文方式讲述,亦适用于跨学院的多语种教师。尤其对小语种教师而言,更易吸收到其他专业教师的精彩资源。且数字故事短小精悍,可随时观看学习,更方便教学任务重的教师们。
  (3)反思日志,由教师个人撰写,主要以反思当堂课或某个教学任务、教学项目为主,而进行的内容撰写。是对个人教学进行总结,也是对未来教学进行的规划解决办法。其他教师不受语种限制,可了解该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或教育研究等专项问题。直接获取经验,对同一共同体内的教师而言,是最宝贵的资源。
  (4)教学沙龙,是教师群体以线下的交流方式为主,有参与人员和主讲人,以固定主题进行发言研讨。是一种直接的交流方式,参与人员各抒己见。此活动形式,受教研室人员较多的学科教师青睐,获得的交流意见更丰富。
  (5)论坛,由线上进行,每位教师均可随时、随意发言,共同体内部成员均可相互留言,且交流内容是开放共享状态。即使是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师均可发表论点。
  (6)专用网站或APP,教师们还可以设计研发专用的研修网站或手机客户端APP。软件的功能需求,更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而开发设定,有个性化的功能效果。
  教师群体,通过构建不同的共同体,再选择适应的研修途径,提升自身或团队的专业发展能力。共同体的动态成员增加优势,可让后期加入的教师,随时享用前期共同体生产的资源。在这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尤其是小语种教师解决了教学任务多、教学管理任务繁杂、科研任务重而导致研修机会少、研修团队成员稀缺的难题。同时改善了外语类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等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4 结束语
  通过协助外语类教师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尤其是小语种教师获益最大。构建外语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语言类学校开展学习、交流、研究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这些教师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https://wenku.baidu.com/view/a7878902cc1755270722087a.ht-ml.
  [2]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0-24+29.
  [3]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10.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19-09-10
  作者简介:马海娇(1991-),女,天津人,助理实验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232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