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电子教室的过程性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传统考核方式以纸面笔试为主,考核标准较单一,卷面考查占比过重,考核形式重结果轻过程技能,对操作、实践能力考查涉及较少,不能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职业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本改革实践利用电子教室作为辅助手段,改变原有以终结性为主的考核方式为全过程性考核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操水平,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关键词
  电子教室;过程性考核;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34;G712                文獻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03
  1 课程考核方式的重要性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考核方式设置得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是否能够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能够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能够科学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是否能够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终极目的。就学生而言,由于就业的需求、各项评优以及专升本政策等都对学习成绩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他们对成绩都尤为重视,也更期盼更公正、更能反映他们真实学习情况的考核方式。而就教师而言,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评估的重要方式。由此来看,无论是对课程、教师还是学生来讲,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都显得尤为重要。
  2 原有考核方式的缺陷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为终结性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案,其中二者占比为7:3。其中终结性考核为期末笔试,平时成绩为实验作业的提交,多年施行下来,发现有如下弊端缺陷:
  2.1 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以往考核方式,终结性考核占比过重,过于注重期末卷面考核带来的问题是学生会在期末考试前突击进行复习,死记硬背知识点和相关例题考题,导致出现“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现象,一些平时不怎么努力的学生照样能拿高分,这无疑给学生释放了一个不良的信号,那就是平时怎样不重要,只要期末复习好就行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达不到以考促学的效果,非常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2.2 不利于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
  突击复习固然能得高分,但很多知识只是短时记忆,缺乏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这部分学生并不理解个中原理,考完试大脑即清空内存,不能形成知识积淀,而专业培养计划是一个体系,课程前后有很强的先修后续联系,若先修课不能打下良好基础,后续课的推进将变得异常困难,而这种困难久而久之的延续,最终会导致这部分学生逐渐的掉队,直到最终的放弃,从而也意味着对他们专业目标培养的失败。
  2.3 作业拷贝复制严重
  计算机类课程的作业大部分为电子形式,以数据库课程作业为例,大部分作业为一个实践操作类任务,作业的初衷本是想借助作业这种形式,督促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从而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但电子形式的提交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作业拷贝复制的便捷,导致作业布置逐渐失去原本意义。
  2.4 学习情况不能得到全面反映和及时反馈
  一门课的考核全部集中在期末一张试卷中,出于题量和时间的限制,知识点的考核势必会有侧重,每个点的检测也是浅尝辄止,学生是否能恰好复习到这个知识点导致了成绩的上下悬殊,故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好坏。而且,在期中或期末进行一次性的考核,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也严重滞后,导致教师不能及时根据情况调节授课进度和授课内容,达不到以考促教的效果。
  3 基于电子教室系统的过程性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我们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描述过程性考核的实施策略。该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大块: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应用,原理部分为偏概念性知识,是操作的基础知识点,应用部分为具体数据库产品的应用操作,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紧密结合、相互支持、不可割裂。为了避免以往考核方式的弊端,针对该门课的知识体系特点,在充分试用电子教室系统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我们摒弃原有考核方式,设计采用了基于电子教室系统的过程性考核方案,其考核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知识点、应用操作和其他,各自占比分别为45%、45%和10%,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电子教室的过程性考核方案
  3.1 理论知识考核
  在知识点考核方面,摒弃原来一次性期末终结性考核的笔试方式,将考核分为七大模块,分别是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模型、关系运算、函数依赖、关系规范化、关系查询语言、数据库设计。对每一模块的学习和评测,都遵循如图1所示的“学习-测评-学习”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模块知识的统一讲授学习,在每一模块学完之后,利用电子教室系统提供的测试功能进行阶段性小测,通过测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化了解,由于系统能够迅速按照题目给出学生测评结果的汇总反馈,师生都可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教师根据测评的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普遍掌握较差的知识点,例如错误率40%以上,说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普遍掌握不好,由教师统一进行二次讲授解答;而学生根据测评反馈情况也可查验个人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若大部分同学掌握都比较好,只有个别同学掌握不清的情况,例如题目错误率在10以下,则教师不需要统一进行二次讲授,那么学生个人就需要结合个人测评结果反馈,利用已有微课视频资源、课本讲义等进行再次学习巩固,当然在学习巩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干预和帮助,实现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若有部分人掌握情况不够好,但规模性又不大的话,例如错误率在10%到40%之间,老师可对这部分人利用软件系统单独对这部分人进行分组教学,避免对其他已掌握同学的正常实训的干扰。   3.2 應用操作考核
  在应用操作考核方面,遵循任务驱动的理念,每次按照操作知识点的内容设计一个具体的操作任务,交付学生来实现,根据学生提交时间段来评定分数,并按时间段早晚赋予一定的系数,时间段越靠后,系数值越低。如图2所示,若学生能当堂完成并提交,教师可根据课上观察到的学生完成任务用时、课上解决问题的态度、任务完成的质量等情况给出综合分数。若学生为课后提交作业,除根据上述因素给出综合分数外,还需要将这个分数乘以时间段系数值,且为防止学生间作业的相互拷贝,额外设置对他们的面批环节,利用该环节检验任务完成关键点的操作,以验证作业是否为本人原创。
  3.3 其他方面考核
  为充分调动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其他方面考核部分,除将课堂表现和出勤作为评分参考外,我们还不定时的在课上引入抢答环节,利用软件进行抢答竞赛。因为每次只有一人能抢答成功,所以设置答对得分,答错惩罚的机制,以强化规则意识。抢答部分表面上看考的是学生的应对速度,其实潜在考查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把握程度。由于该项只有部分同学能够拿到得分,所以本项作为附加分,作为有效区分学生分数段的一个辅助手段。
  4 实施效果及反思
  自过程性考核方式实行以来,由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测评结果都能得到迅速及时的反馈,避免了问题的堆积,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形成了“今日事今日毕”,“当堂问题当堂消化吸收掌握”的学习风格,逐渐养成把功夫下在平时的习惯,向期末突击复习说不,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也逐渐改掉了拖沓散漫的作风,上机时间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当堂提交作业的比率大大提升,且无论是实训态度还是作业质量都有不小提升。
  但反思在过程性考核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监控困难,虽然在作业的评分环节除当堂观测外还添加了面批的操作,但这只是将作业拷贝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却仍然无法做到完全根除。另外,在作业评分时,虽然已经有意识的做了各项系数的设定,但不可否认的是评价标准还带有教师很多的主观性,下一步为将教师的主观性因素影响有效降低,可适当引入师生共同评价制度,加强合作小组的管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杨运鑫.全程性多样化开放式实验考核方式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9-72.
  [2]范志学.对高职院校学生成绩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1):178.
  [3]张普洋,郭剑英,吕亚丽,常新功. 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36),180-1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8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