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学生阅读的向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救师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资料库”。因此,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已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
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其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例如第12册《书的故事》第二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此时教师应继续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三、注意迁移,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可将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阅读方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课本、讲思路、找规律、悟学法,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