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飞雁

  教学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在教师诱导下,促进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而使自身个性获得全面培育、塑造和发展的过程。学生要通过教师、教材以及其他教学工具和手段这些“媒体”去认识、了解世界,掌握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核心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思考呢?实际上,要学生思,就是老师不能包办代替。必须将提供认识转化为自我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能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要指导学生自我消化。不仅仅视学生的历史学习是一种思想教育,一种教育活动,而更应该是一种社会体验,一种文化创造方式。
  第一,激趣、要想让学生思考,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故事,放录像,放电影,参观历史遗迹,拜访曾亲身经历过的人,办讲座等等。讲述《各族人民共同发展》时,我先让学生唱那首熟悉的歌《爱我中华》,当学生齐声唱到“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声音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时,可以看到原来一些满不在乎或漠不关心的学生也大声唱起来,我知道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对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有了兴趣,于是指出我们要学习《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如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我们国家的统一、繁荣和昌盛,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来实现共同发展呢?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学生开始迅速地翻看课本,找寻有关内容。
  第二,质疑。“学责质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通过看书学生对民族政策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在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政策?”“民族政策又是如何体现实行的,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有了要进一步认识的迫切愿望。当然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所谓跳一跳摘桃子,太难,望桃兴叹,太易,伸手即得,都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质疑应该是互动的,既可以是老师给学生设计问题,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认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才说明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的问题虽然很幼稚,但这种转变难能可贵,我们一定要积极支持,小心保护。
  “有疑者却要无疑”,就是有了疑问要解决。解决疑问也应该是互动的,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老师答,还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可以是个别学生单独回答,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集体回答。如在解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这样既可以群策群力,得到比较完整的答案,又可以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思考组织,学生通过互相交谈、讨论,克服不愿言、不能言的障碍,可以互相激励、沟通,互相协作,共同进步。
  第三,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重新整理组合思维的过程,使知识更系统、更完整、更明确,也更理论化。学生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已经很深入了,我及时在黑板上列出提纲,要求学生根据提纲整理知识,完善结构,把零散的知识组合起来,建立起整体知识框架。此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达到了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第四,运用。运用是学生再思维、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学生做课后练习题强化巩固知识,然后设计问答题“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原则有哪些?如何实施的?有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假如你是决策者,你觉得应该如何制定民族政策?”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组织答案。有的凝眉思考,有的奋笔疾书,有的小声讨论……
  下课铃响了,学生索性热烈地讨论起来,思维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乐趣,主动探求知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我作为老师,看到如此积极的学生,也就觉得教书育人确实是其乐无穷,长此以往,我会更加热爱教育工作,汗水加热情加方法会使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9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