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指导与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仇雪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限、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这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的热烈达到最高点。这些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朗读,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同老师一起进入角色,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例如,《长江之歌》和《老师,您好!》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更难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体会不到感激老师、歌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每篇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正确地停顿,二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使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段落,加强指导
  
  课文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夹竹桃》一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韧性”一词,充分进行自读自悟、圈点批注。在接下来的师生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指导他们理解句子中这些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这些词语重读,读出感情来,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当学生感受到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任何一种季节性的花朵能与之相比的时候,也就自然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央竹桃“韧性可贵”了。
  
  四、讲究策略,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活动,对于提高课文阅读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1.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行动中,带动学生“读”起来,在效果上,让学生发现朗读之后的感悟更多、更透彻,使朗读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方法。
  2.努力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置身于朗读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养成敢于创造性朗读的习惯。教师认真创设朗读氛围,或介绍作品相关信息,让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或作部分示范,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作品,更好地演绎作品。
  3.抓住时机,开展朗诵活动。小学生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适时开展朗读比赛、朗读评价等活动,通过竞赛性活动巩固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团体组织的朗诵比赛,鼓励竞技意识。在班级开展朗读能力竞赛,对优秀的朗读者进行表扬、鼓励。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有助于学生在竞争中提高,带动朗读教学的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讲究策略、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