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 红

  【摘要】大学生是志愿者活动的主体,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直接影响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构。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在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的基础上,尝试从外在环境培养与保障、内在需求激发与引导两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激励机制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力量,如何充分激发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持续热情,是一个重大问题。而服务动机是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内驱力,因此,从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出发,结合现实中志愿者激励管理的缺失及影响,尝试建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及需求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本研究在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中发放200张问卷,回收2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并且跟其中部分志愿者进行了访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及需求分析如下:
  (一)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与增长才干、挖掘潜力的统一
  在问及“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者活动”问题时,有81%的学生选择“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72%的学生选择“热心公益事业是公民责任与义务”;认为“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我觉得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的占62%;而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学识,令自己有成功感”的学生占40%。而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选择原因中占36%。而在进行志愿者选拔面试的过程中,当问及同样的问题时,绝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既能帮助他人,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又能增加自己的社会体验,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促进自己的进步”。
  从以上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到,实现“增长自身才干”和“帮助服务他人”的统一目标,是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动机。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其中“增长自身才干”是属于务实的理想需求,而“帮助服务他人”则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两者结合是志愿者行动得以持续的重要动因。
  (二)期待获得精神激励,并兼顾物质激励
  对于“如果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政府、所在单位、服务对象或者社会将给予奖励,你期待获得什么奖励?”的问题,选择“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和“主办方的中肯评价(包括意见和建议)”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72%和66%;有61%的学生选择“主办方提供的适量奖金或物品,表示对你的尊重和奖励”,选择“政府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给予的相应权利”的学生占47%。
  由上可知,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奖励,更偏重于精神奖励,如一张荣誉证书和一种荣誉称号,希望得到主办方的肯定、认同及改进的建议、意见,也希望赋予他们符合这个角色的相应权利。同时,他们也愿意获得适量的奖金。在访谈中,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说,“大学生绝大部分还是纯粹的消费者,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他们很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热情,但是持续的志愿服务会涉及到一笔不少的费用,比如交通费等等”,这些话道出了大学生志愿者希望获得适量经济补偿的愿望。
  (三)应有尊重的缺失、耗时间以至影响学习成为阻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两大因素
  据参与问卷的大学生对于“阻止您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回答可知,54%的学生认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将成为他们不再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因为“耗时间以至影响学习”而不再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占47%。另外,由于“志愿者培训、支持系统不完善,不能从中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不再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为41%。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缺乏对志愿者的专项法律、法规保障,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是阻碍他们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大学生期待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肯定和尊重,在服务中累积成就感和热情,并且他们希望能兼顾学业,而不想让志愿者活动影响专业学习,从而实现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更好地结合。同时,他们也希望能给志愿者进行完善的培训和法律支持,使得志愿者更好地服务于他人与社会,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
  (四)大型赛事、活动和教育环保类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大学生青睐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72%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大型赛事和活动,而选择参与环保类和教育类的志愿者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2%、59%。而选择农村生产扶贫、医疗卫生、维护治安仅占9%、14.7%和15.3%,选择比例是相对最低的;而选择“助老”和“助残”分别占26%和17%。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志愿者更愿意参加科技含量比较高,更能让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充分发挥的大型项目,说明他们的社会角色定位层次较高,自我期待较高。而农村生产扶贫项目所占比例最少,说明了大学生对于扶贫扶弱项目的疏离感,这恰恰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任重道远,志愿者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局面还未形成。
  (五)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性质的认识较深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7%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参与,锻炼自我与服务他人的统一”的有165人,占87%;选择“志愿者服务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公益活动”占66%左右。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志愿者服务的性质认识较深刻。但同时,我们发现,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形式主义活动,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或者认为是单向地纯粹给予他人,是“学雷锋做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性质的有较深刻的认识,但这一理念和认识并非与其志愿者行动一致,这从他们热衷于参加大型赛事、活动的志愿者活动,而对扶贫、助老助残的项目的兴趣较小可以窥见一斑。
  
  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的必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1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的服务。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不仅是社会持续进步、志愿者精神培育的需要,也是青年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激发大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需要。由此可见,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构想
  
  (一)外在环境培养与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外在环境与保障主要是通过国家法律、政府政策和社会支持,培育志愿者精神与文化氛围,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志愿者服务,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环境。
  1.完善志愿者服务法规
  在中国公民社会尚未发展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扶植与支持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蓬勃发展,为立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现实依据,政府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法规,使得志愿者服务活动有法可依。特别强调的是,政府需要和高校共同努力,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并为之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某些特殊的志愿服务计划,要联合相关组织单位,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例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有些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出相应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使得优惠政策最终无法真正落实。

  2.培育志愿者精神文化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会工作的精神,它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性的、可持续的服务社会与成就自我相统一的精神。2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志愿者文化氛围,对志愿者服务是否能持续更好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社会媒体资源,加大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宣传实效,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3.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多渠道筹措志愿者活动资金。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资金欠缺。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十分必要。这一基金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学校支持、社会或个人赞助等多种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提供志愿者活动的充足活动资金,更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和单位来参与公益事业。
  积极拓展品牌服务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很高,但他们能组织的精品和品牌项目有限,因此,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依托于高校资源,与校外的志愿服务组织或者相关组织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更为丰富的平台,并引导他们在品牌项目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完善高校志愿者协调机制。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和课业之间常常会出现时间、精力的冲突,因此,志愿者服务组织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现服务项目的常规化,如可以通过校园主要信息媒体发布信息,明确告知同学有关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名称、活动时间、服务地点、工作内容等信息,确保志愿者在报名之前能够全面了解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习与实践活动。3同时,可以把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校园生活并制度化。例如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遴选、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以及奖、贷、助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
  4.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
  虽然是否参加志愿者服务是自愿的,但是一旦成为其中的成员,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就将发挥重大作用,如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志愿者精神的领悟和内化、岗位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所需技巧的培训;如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在活动中推行责任管理制度,使得志愿活动不仅仅是自我锻炼的契机,而是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真正把自己融入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又如建立适当的评估制度。在评估中,不仅要看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更要从服务对象处获得更真实的服务效果反馈;不仅要注重正面的激励,也要加大负激励的执行力度,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偷懒、虚夸等现象进行有力的约束。
  (二)内在需求激发与引导
  培训激励。科学丰富的培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为志愿者服务的高效运转提供基本保障,也让大学生在其中不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深化认识,是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平台。因此,要严格培训制度,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来设计培训内容,并采用灵活生动的培训方式,把知识培训与实践培训结合起来。4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志愿者更深刻领悟志愿者精神,并为志愿者服务活动做好充分的精神及技能准备。
  团队激励。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所在团队认同的价值、气氛、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志愿者组织要重视团队建设,使得团队更具战斗力与向心力,生活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归属感与愉悦感,形成和谐奉献、关爱互助的氛围。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围绕团队核心目标,公开坦诚进行沟通和协调,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完成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在团队生活中获得珍贵的体验。
  工作丰富化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志愿者组织需要精心设计,为大学生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如:更多的责任、更有趣的工作、个人成长的机会、参与决策、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多样化的活动等。这不仅使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也传达出管理者的信赖。
  荣誉激励。给予志愿者荣誉感与尊重,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特别是来自服务对象的认同和赞赏,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或肯定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大学生志愿者倍感欣慰和成就。在设置灵活多变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的同时,要注重对这些优秀志愿者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也引导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心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扬帆.我国志愿者及其激励问题研究[J].青年科学,2009(5).
  [2]王冰.浅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持续性的意义[J].网络财富,2009(12).
  [3]孙雷.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学会,2010(2).
  [4]曾剑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8.11.
  
  作者简介:苏红(1978―),女,湖北荆门人,硕士,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8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