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海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要丰富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离不开物理实验;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离不开物理实验。因此,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演示实验
多数演示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也有部分实验按传统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效果较差,达不到预期目的,对于此类实验,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方法,增加实验的可见度,便于学生观察。例如“磁场和磁感应线”在中学物理中是2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建立起这2个概念,必须借助实验。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将一块磁铁放在玻璃板上,在其上均匀撒些细铁屑,然后轻敲玻璃板,再由教师手托玻璃板绕教室一周,让学生在玻璃板下面直接观察细铁屑的排列情况。这样既浪费时间,同时也不便于观察。如果把玻璃板放在投影仪上,利用投影将细铁屑排列情况反映在大屏幕上,效果会非常好,既节省时间又增加实验的可见性,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于部分演示实验,也可以转化为探究性实验。例如关于“浮力的测量”这一实验,在课标中为演示实验。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所给器材测出浮力大小,既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巩固和验证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分组实验,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指导到位。例如“在长度测量中”要求学生掌握刻度尺的“六字”规则,即:1选、2观、3放、4看、5读、6记。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把有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如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具体做法:让学生选实验仪器,根据自己猜想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这样既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实验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家庭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筹器材、大胆尝试,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家庭小实验。但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实验都有畏难情绪,缺乏应有的自信而不愿意去尝试。为此,笔者有意向学生介绍牛顿、钱学森等中外科学家的事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欲望。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笔者抓住时机,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牛顿这位人类科学史上的“奇人”,告诉他们牛顿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发明、小实验,自己动手制造各种实验设备。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终于在公元1668年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学生都自愿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还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创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