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平等对话环境 还学生课堂主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晓红

  新课程标准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你提的问题,你请人回答”
  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老师把请人回答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平等对话的自由,同时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来这种做法是值得尝试的,然而,课堂上的反馈让我们有喜有忧。
  [案例一]课堂上,老师请一名学生起来提问,这位学生兴致极高,起身质疑,问题提得很有思考价值,教师满心欢喜,请他点名请人回答,点名者自己点完名后,因为享受了点名的乐趣,心中美滋滋的,只顾着高兴,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回答。其他学生有的能够用心听一听,有的因为没有被点到,闷闷不乐地坐在椅子上,也有的因为无聊,自己在抽屉里寻找快乐,或与他人窃窃私语。
  [案例二]在《九寨沟》一课中,讲读了课文后,老师让学生对文章结构提问,一位学生踊跃举手提问:“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他正准备点名让别人回答,周围立即就有学生笑答道:“这还用问,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呗!”点名者怏怏地坐下。
  [案例三]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开始时,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这篇课文讲的是谁?他写了一部什么书?”“在编写《国榷》的过程中,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这时老师对学生说:“你再读读课文想想,提的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果真的不能,我们大家帮你。”学生是很聪明的,笔者发现,过了一会他们书本上的问号会少去一些。同时,教师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的信念是什么?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能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反思】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这里,教师采用了给学生点名权的方法,顺利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智大门。但是,我们从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形式的积极性重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的现象,其中也折射出个别学生思维的惰性。为此,老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刺激他们的积极思维。同样是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却是大相径庭的。老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案例三中的老师没有一味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而是指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调整、提升,选准学习目标,围绕那些有很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相互之间有关联的或相对集中的做专题研究。
  “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
  当学生的语言无法表达他自己的想法或者他们一起讨论后,仍无法得出满意的解决方案时,老师的一句:“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对学生会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案例一]适时点拨求异。
  “阿丙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是一次试卷上出现的的一句话,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后,让学生用“幽静”一词造句。然而所造之句真是令人失望。
  甲:今天,我在幽静的小河边散步。
  乙:竹林里真幽静呀!
  丙:下午,我们在幽静的树林里踢球。
  ……
  不难看出,这三个句子似乎都造出了“幽静”的美,写出了“幽静”的环境;但是,甲句模仿之迹明显,乙句求速不求质,有投机取巧之嫌,丙句中“踢球”与“幽静”又形成了冲突,显得不协调。面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必须给以正确地引导:“我想给你们提个建议:请你们充当小小画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四要素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非常精彩。
  不一会儿,一幅幅幽静的画面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明晰起来了,一个个优美的句子也在他们笔下诞生了。
  甲:清晨,雾还没有散,爷爷就来到幽静的河边练习太极拳了。
  乙:黄昏,我和几个小伙伴来到幽静的竹林里写生。
  丙:夜晚,月光洒在田野上,乡村是多么幽静呀!
  ……
  其中也有别出心裁的,如“清晨的树林里薄雾缭绕,偶尔传出几声鸟叫,真幽静呀!”此处以小动写出了大静,真棒!
  【反思】点拨是一种艺术,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案例二]及时总结求同。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有的学生提出:这位隐者是谁?是神仙吗?针对这一疑难,同学的回答各式各样:诗人、僧人、道士、采药人、医生……都为自己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老师想给你们提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再仔细地读读诗,边读边想,从诗中的一些词语里把这位隐者‘画’出来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大增,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说:“我从‘采药’这个词里想象隐者是懂医术的人,他采了药为人治病,是一位救人的良医。”有的说:“‘云深不知处’说明隐者的采药是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他不辞辛劳、不怕艰险,隐居在深山,采药行医,是个大好人。”有的还说:“‘松下问童子’的‘松’也有意思,是不是也象征隐士的品格像松树一样坚强,精神像松树一样长青。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老人。”……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反思】课堂学习中,组织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集体力量再强大,学生仍旧会遇到懵懂不开的困难。这时,教师不能见死不救,一味强调让他们自己再想想,应该组织他们整理思维,引导他们的思维走向正确,适当地及时参与,或提醒,或总结,整合学生混杂的语言、思路,做一位及时的引导者,积极的参与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3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