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与高中学生谈《语文读本》的阅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潺潺直说:
  《语文读本》一发下来,便让有的同学有一种“鸡肋”的感觉,该怎么学习《语文读本》呢,这个问题颇让同学们头疼吧,看下面勾老师给你支几招,他的招术比较实用、易操作,可以帮助你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不妨一试吧。
  高中生阅读面窄,语文知识和能力单一,已是普遍现象。与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使用的《语文读本》每学期一册,每册约40万宇。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面的问题,但是由于高中语文课时较少,教材教学任务重,教师对《语文读本》指导时间少,学生不知道怎样阅读《语文读本》,不重视《语文读本》的阅读,甚至将其束之高阁。本文想就如何阅读《语文读本》谈一些方法,供学生参考。
  
  一、 “迁移式”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我们老师一般都能做到精讲,学生对这些“例子也搞懂了。正像学数理化一样,“例题”搞懂了,需要找“习题”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学语文也要有“习题”。《语文读本》上的很多文章就可以作为“习题”,我们可以根据老师在分析“例题”时用的方法,自己去独立阅读与“例题”类似的文章。比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是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上课时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老师分析诗歌的方法,课文上完后,自己在《语文读本》中找《地球,我的母亲》、《太阳吟》等诗来读,看能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思和意味,能不能快速找到解读诗歌时的钥匙等。
  这种阅读方法至少有两大好处:第一、省去了另外找资料来进行训练的麻烦,就近取材、信手拈来,既完成了《语文读本》的学习,又方便及时地训练了教材要求的能力;第二、“例题”与“练习”的近距离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依凭,以《语文读本》为训练材料,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信你很快会发现,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会有“吹糖见米”之效果。
  
  二、“摘录试”阅读
  《语文读本》上的有些文章,所写内容难以理解,语言表达隐晦,行文方式不熟悉,一句话,读不懂。遇到这样的文章,你大可不必灰心丧气。我们今天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极其有限,有的文章一时读不懂,是很正常的事,陶渊明读书还有“不求甚解”的时候呢!对读不懂的文章,建议同学们采用“摘录式”的方法,即摘录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句子。如高一册《语文读本》中有篇文章《一片树叶》选自《世界文学精品大展》,作者是日本作家、画家,文中贯穿的高深的美学思想对我们未学过美学的高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但文中诸如“即使在最平凡的风景之中”,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很有意味呢?我们将其搞录在自己的阅读笔记中,每隔一段时间品味。也许,你会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悟出其妙处。
  艰深难懂的文章,往往妙句连篇,精警句子不少。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趣味和嗜好,摘录一些句子,这对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文学情趣,以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 “点评式”
  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破万卷。他有个习惯,读书必点评。
  学习《语文读本》时,同学们也可以学一学圈点。好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我们如果用心去读,你就会在作者引领下进入其思想和感情世界,或扼腕叹息,或拊掌而笑,或注目沉思,甚或击节而歌。你只要进入了文本,就会情不自禁,有话要说,要把阅读的情感轨迹留在书上。此时,你不妨在书上圈圈画画,指指点点,或用符号,或用文字。这样的阅读方法肯定有事半功倍之效,能真正读懂、读透作品,甚至达到“二度创作”的高境界。同学们试着用“点评试”阅读朱自清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余秋雨的《垂钓》、梁实秋的《雅室小品》等文章,你会体会到这种方法的魅力。
  
  四、“编题式”阅读
  中央电视台有个名牌栏目《开心辞典》,王小丫开心地考别人,那感觉真好。同学们也可以学着去考别人,尝尝“开心”是什么滋味!
  《语文读本》上的文章,诸如张志公的《怎样过语文关》、余光中的《我的国文启蒙》、未德熙的《谈谈写作》都极类似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都适合“编题”。怎么编呢?想想平时语文老师是怎么“为难”我们的,无外乎就是文章中的字词的读音、意义,句子的理解,文章的理解等。按这些知识点编成若干题,赋上分值。怎么考呢?当然不能考自己,那太没意思了。考同桌!让同桌做做,在规定时间做完,然后给他(她)改,公布分数。其中乐趣, 自是无穷。一篇文章,你要编出一套较科学的题,就必须精读。题编出来了,也就达到了阅读的目的。这就是我说的“编题式”阅读法。
  另外,还可以在语文老师指导下,同学们自选《语文读本》中感兴趣的文章上讲台“学”老师讲课。或者组织演讲、朗诵比赛等等。《语文读本》的阅读,方法多多,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班而异。只要我们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生思考,《语文读本》不但学得完,而且学得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690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