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写法”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鉴赏古代诗词,少不了要掌握其表现手法。而在诸多表现手法中,有一种较为少见的“对写法”。
  对写法,顾名思义即写对方的手法。先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见人教版高三册《语文》)一词的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三句是从一个典故演化而来的。唐人孟綮《本事诗》载有一个传说: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的妻子孔氏死了,后来忽然从坟里出来,给张某题诗说:“欲知断肠处,明月照松冈。”由此可知,苏轼不是从自身运笔,而是写对方――妻子,通过写妻子对自己的眷恋之情来曲折地反映诗人同样的情怀:你在明月照松冈之时柔肠寸断,“我”也是哀思满怀啊!
  这种作者本可写自身但不直接写,而是转换角度通过写对方的情态及其思想感情来表现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人们称之为“对写法”,有人又谓之“主客移位”。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呢?请看几道高:考模拟题:
  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分析第三句“忆”字在本诗中的妙用。
  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叶雁南渡,弱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请问颈联第二句写的是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③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除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月夜
  杜 甫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揣摩“闺中只独看”一句,分析此诗的写法及其作用。
  ⑤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构思巧妙之处,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这几道题都是依据对写法设计的。例①的第三句以“忆”字领起,写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例②颈联的第一句意为思乡之泪在客居之中早已流尽了,这显然是写诗人自己,而第二句“归帆天际看”写的是“对方”――家里的亲人,说他们一定会站在江边,远望天际的小船,心想,说不定归人就在那船上。正如《历代诗词佳句鉴赏》(刘允声编著)一书所言:“这虽然是作者对家人作出的设想,但这一设想在情理之中。有了这一层设想,思乡之情就更见其深了。”例③的第三句运用了“对写法”。这一句不写诗人自己,而从对方入手,表现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诗人,给人的印象不同凡响、新颖别致。例④中的《月夜》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的怀妻之作。这首诗写法比较特殊,构思巧妙。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思念自己。这种写法,比从头至尾说自己如何思念,如何担心等等,感情更为深沉,艺术感染力也更强。例⑤诗的前两句细写春风中的柳条,藤蔓修长柔软,并赋予其人的感情,“系”字写出柳条、藤蔓的牵拉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后两句将黄莺人格化,就像将别的朋友。“啼”既指黄莺的啼叫,也让人联想到辞别时伤心的啼哭,这样主客移位,巧妙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既然教材中有“对写法”,而且不少高考模拟题都是据此设计的,那么掌握“对写法”就实属必要了。为此,要明白在什么情况下诗人会运用这种手法。通过以上探析,可知“对写法”一般用来表现思亲怀友之情、离乡别家之意。笔者以为,这正是运用“对写法”的必要条件:只有表现上述情意,才有可能通过写亲友、家乡以及外物这样的“对方”表现相同的思念之情、哀愁之意。因为在生离死别的情况下,作为亲友的双方谁不会思念满怀、哀愁填膺呢?由于主客双方这时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所以移位描写而又要“求同”才有了可能。同时,还要知道一首诗词有时全篇运用“对写法”,有时只是局部运用,这需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来鉴别。当然以上的“明白”、“知道”,前提是理解全篇的主旨,切实把握作品中主客双方的关系,进而弄清有关字词的含义,如果缺少这个前提,面对一首诗或词一头雾水,何以能鉴赏“对写法”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的奥妙全在于熟能生巧,如果见识得多,自然会使某种知识形成积淀,从而获得相应的能力。所以,尽力扩大阅读古代诗词的面,多积累一些对“对写法”的感性体验,无疑是掌握“对写法”的必由之路。
  (陈其茂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817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