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以下,结合教学实践与感悟,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游戏教学,感受学习乐趣”和“借助音乐,陶冶学生情操”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围绕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发表一些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不论是文化知识还是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他们来说都非常关键。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一阶段就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使其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奠定夯实的基础。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就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展开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时,那么他将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基于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其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小学生排队时,笔者先给小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怎么运食物的吗?”学生纷纷摇头,笔者接着说:“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蚂蚁嘟嘟的故事。”然后笔者拿出了一张蚂蚁的挂图,指著图上的小蚂蚁开始讲故事:一天,嘟嘟肚子饿了,出来觅食,在草地上他发现了一粒米饭,高兴极了,但走近一看,这一粒米实在是太大了,自己搬不动,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忙。于是,聪明的嘟嘟挥动着可爱的小触角向蚂蚁家族里的传递员传递信息,请大家一起来搬走这粒米。不一会儿,嘟嘟的好朋友们就来了,大家排好队,一起把米粒运回了家。晚餐的时候,大家都吃到了米饭,嘟嘟也挺着饱饱的肚子,安然地睡觉了。在讲完故事后,笔者提问:“同学们,嘟嘟找的那一粒白米饭太大了,那么他是怎么搬回家的呢?”同学们都抢着回答说:“排队搬走的。”由此笔者说:“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也是排队,接下来,同学们都会变成可爱的小蚂蚁,一起排队把‘米饭’运回家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二、游戏教学,感受学习乐趣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非常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基于此,教师可以将各种经典的、创新的游戏引入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将体育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二三,木头人”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在学生之中随机抽取一个下发命令的人,其他人都跟在这个下命令的人的身后,当下发命令的人喊出“一二三”时,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随意地行走,也可以随便做动作;但当下发命令的人喊出“木头人”时,所有学生应保持自己的姿势不动,谁先动了就要接受惩罚。这个游戏不仅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运动,还可以充分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借助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我国著名音乐学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将小学体育与音乐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可以对学生的精神进行调节,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不同的音乐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蹦、跳”的相关内容时,为增强学生的体验,笔者首先对学生说:“在这片绿色的森林中,住着一群非常可爱的小白兔,一天到晚蹦蹦跳跳可快乐了。”这是笔者给学生播放“兔子舞”音乐,教学生跳兔子舞的动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参与活动的欲望。又因为兔子舞这首音乐十分欢快活泼,富有节奏和韵律,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还可以渲染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愉悦学生的身心,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在抑扬顿挫的音乐声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在兔子舞的练习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已经被调动了起来,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入了新的学习内容“单双脚跳圈”,即单脚连续向前跳和双脚连续向前跳,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从学生出发来考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对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以促进笔者个人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促进小学体育教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伟.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几点措施[J].中华少年,2018(10).
[2]陈俊悦.从小学生心理特征角度研究如何优化设计小学体育教学[J].科普童话,201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464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