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把社区中的各项资源与幼儿园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和有机联系,从而建立起幼儿园与社区深度互动的教育生态,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宜的发展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与社区的文化建设。这一发展模式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园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园所管理等方面,它突破了传统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通过两者的积极互动来实现全社会参与幼儿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社区教育;社区资源;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作为幼儿发展的特殊场所,它与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有着明显的不同。幼儿园是一个弱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和弱学习化的场域,它在塑造幼儿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同时,其自身与家庭、社区等社会主体的关系边界往往不是十分彰显。[1]幼儿的学习具有启蒙性和综合性,幼儿教育应该走进能够让幼儿自在游戏、尽情体验和自由创造的生活世界,[2]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来扩展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空间。社区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场所,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可以促使教育与环境共同发展,[3]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也有助于教育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4]社区内的各种机构与文化都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应该积极主动地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但当前两者的协同教育在观念认识、主体关系、资源利用、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存在相应的问题。[5]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且相互联系的时代,幼儿园教育也需要有新的思想、理论、模式和途径,通过转变传统幼儿园教育中以幼儿园为中心的观念,我们尝试借助“互联网+”的概念和思想来建构“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目的是建立一个跨界融合、开放共生的且能够将幼儿园与社区各种教育要素紧密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6]“社区+”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是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把社区中的各项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建立幼儿园与社区深度互动的教育生态,且在這个系统中幼儿园与社区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7]这一发展模式的目的是打破幼儿教育的环境壁垒,以社区为依托,通过幼儿园、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高质量互动来促进幼儿的整全发展。
  一、“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的意义
  “社区+”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是一种协同教育模式,[8]目的在于通过调配幼儿园、社区的各项教育资源来促进幼儿的发展,且要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必须要对各项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社区+”幼儿园教育发展模式借鉴瑞吉欧教育的理念,[9]强调幼儿教育中的全员参与,调动和整合幼儿园与社区的各项教育要素,从而使社区内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合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师资培训、课程改革、组织管理当中来,呈现的是幼儿园、家庭、社区紧密合作的图景。正如陈鹤琴所言,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10]幼儿所负载的也不仅是个体的成长以及家庭的期望,他们还是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家庭、社区不能困顿在自己的边界之内而不与其他教育主体和教育因素发生关联,而是应该通过互动与合作为幼儿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学习与发展语境。
  幼儿园的发展必将为幼儿的发展带来更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社区既是幼儿生活的场所,又是他们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场域。当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者发生疏离、割裂甚至冲突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就将是零散、断裂甚至是矛盾的碎片。而当三者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时,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就可以在其整个经验系统中流动起来,表现为一种活的经验,这就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早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幼儿教育必须从学校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应该扩展到家庭和社区中去,幼儿园应该增强主动获取社区资源的意识,关注与家庭、社区的互动。[11]建立“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是以开放的理念来建构优质的幼儿园教育生态系统,其主要意义一是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创设相互联系且结构良好的支持环境,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学习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二是为幼儿园的内涵发展提供支撑,家长、社区对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参与可以有效提升幼儿园的发展效率,使幼儿园在资源利用、活动开展、课程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不断获得发展;三是通过幼儿园对社区活动的介入和参与,可以有效改善社区的文化氛围,促进社区文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因此,建构“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一个开放的思路,冀图通过资源的融合来建构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
  二、 “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的发展历程
  社区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它进入幼儿园教育视野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且有广泛的实践,诸如瑞吉欧教育等强调社区、家庭参与的教育模式日益为人们所推崇。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开始将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活动建立联系,在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中,我们对幼儿园教育与社区关系以及社区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从单纯的场地走向了对优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建构,使基于社区的幼儿园教育实践模式逐步走向系统化。
  第一阶段,社区活动的萌芽。在我园老一辈教育者当中,“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了打破幼儿园建筑和场地设施的局限,我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教育场域从幼儿园拓展到了社区,从此以后,到社区中开展游戏和学习的教育思想就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萌芽。随着实践的深入,到20世纪90年代,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利用从原本单一的场地使用拓展到对当地社区高校资源的利用,这一拓展促进了幼儿园对社区资源的认识和思考,也使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不断走向全面和深入。
  第二阶段,社区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社区资源包含各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12]而幼儿教育的教材就是这些贴近儿童生活、随时随地可获得的活生生的资源。在对社区资源利用的起始阶段,我们对社区资源的利用是零散且随机的,没有以系统的方式来挖掘和组织社区资源,因而也就难以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建立起有机联系。基于对社区资源形态的认识和挖掘,我们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开始从零散走向系统,自2006年起,通过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库的方式,将那些单一、零散且随机的教育资源整合为系统、稳定且有良好结构的资源体系。通过横向拓展资源,我们的社区教育资源库已经涵盖三个大类、六个小类共八十多种社区教育资源,且随着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深入,资源库所涵盖的范畴和内容都在不断扩展。   第三阶段,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在横向拓展社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主动开发社区资源来提升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教育质量。幼儿园与社区协调教育的模式有三种,一是中心辐射型,由幼儿园向家庭和周边社区辐射;二是区域统筹型,由社区牵头组织幼儿园和家长开展教育活动;三是互惠组合型,由多个单位联合开展早期教育活动。[13]前两种模式都是以某一方为中心,其他方处于被动状态。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前提应该是互惠共赢,因此我们尝试通过建立社区教育基地的方式来建构和调整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最终联合多个单位构建了幼儿园的社区特色课程。在这一课程方案中,幼儿获得仍是主线,但将师资培训、园所管理等纳入了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范畴。在2017年,我们与社区中的15个单位签订协议并建立了社区教育实践基地。这些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深化,它统筹了社区内的各项教育资源,从目标对象和参与主体上都突破了原有的合作格局,彰显了“互联网+”所体现的跨界融合、开放共生的理念,“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也成了幼儿园发展的重要模式支撑。
  三、“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根据互动的程度可以分为资源利用型、服务提供型和文化交融型三种类型,[14]将社会组织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使全社会参与幼儿教育,这才是深层次的互动和“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的目标。我们的“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也从单纯的“社区+幼儿教育活动”逐步发展到“社区+幼儿园课程”“社区+师资培训”“社区+幼儿园管理”,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不断走向深入和多元。
  (一)“社区+”幼儿园课程建设
  对社区资源的探索过程也是我们园本课程的建设过程,“社区+”幼儿园发展模式给全体教师带来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使他们更关注日常生活在幼儿教育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幼儿园课程在目标上强调立足于幼儿生活,更加关注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希望通过与社区的合作为幼儿提供一个更适宜的发展环境,让幼儿成长为自主自信、乐于探索的全面发展的个体。在课程内容上,“社区+”幼儿园课程彰显了社区特色。我们吸收了社区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幼儿园发展实际,逐步建立了以“自然情感教育”“大学精神熏陶”“公民意识萌芽”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特色课程,为幼儿提供了拓展生活经验的机会。“社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吸收家长和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开发。在这种模式下,幼儿园的课程不再拘泥于书本和教材,而是需要教师走进社区,通过挖掘社区资源来为幼儿设计出灵活生动、富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社区资源也可予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项大小活动,均可通过家长、高校学生和社区其他专业人员的参与来拓展开展的方式和形式。
  (二)“社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
  幼儿园教师培养有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基本方式。职前教师的双向培养既可提升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又可为幼儿园提供优质的师资储备。在双向培养阶段,我们基于“见习—实习—顶岗”的职前培养模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高校学生的加入也为幼兒园提供了智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引入高校教师参与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邀请高校教师为幼儿园教师开展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师资培训,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另外一方面邀请高校教师将专业课程的课堂搬到幼儿园,让幼儿园教师能切身参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社区+”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让高校的各项资源鲜活深切地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行为的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社区+”幼儿园管理
  传统的幼儿园管理都被认为是幼儿园的家务事,完全由幼儿园负责,但在美国,幼儿园则被认为需要与家庭、社区共同合作,并鼓励家庭和社区成员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15]有了社区的支持就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亲和力,使得幼儿园的“走出去”变得更安全可靠。受这一思路的启发,我们的“社区+”幼儿园管理模式将社区中的后勤、医疗、食堂、安保等服务系统与幼儿园进行关联,与不同的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提升了幼儿园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高校社区专业的院系单位及其完善的管理系统能为幼儿园的园所规划、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提供相应的帮助。美术专业的师生可以为幼儿园规划和设计玩具器械场地以及优化改造建筑墙面,教育与心理专业的师生可以帮助幼儿园制订和开展幼儿学习的相关课题项目,校医院定期进入幼儿园指导卫生保健工作以及提供保健培训,诸如此类的对口合作全面提升了幼儿园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缪学超.幼儿园公共仪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97-102.
  [2]许婷.回归教育本真: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6):114-118.
  [3]彭莉萍.华中地区H省C市幼儿园运用: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1.
  [4]李姗泽,徐有翠,刘璐.民族地区乡村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共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8(11):50-52.
  [5]王秋霞.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4(5):64-66.
  [6]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7]王青.以社区为依托,建构家、园、社区共育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65-66.
  [8]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09):5-7.
  [9]何媛,张丽.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3(02):64.
  [10]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6.
  [11]叶婕.论社区教育资源在幼教发展中的作用[J].新课程,2013(12):136-137.
  [12]杨文.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与儿童成长社区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7(11):58-60.
  [13]陈红梅.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5):49-54.
  [14]徐海飞.社区特色助教资源注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8(3):61-62,57.
  [15]张鸿宇.美国家园合作国家标准评介与借鉴[J].教育探索,2017(4):104-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7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