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提到阅读教学我们脑海中便会闪现出许许多多的精妙语段,其实我想说的只有一句,如果我们能真正地做到“阅读使人感到愉悦!”那便足矣,兴趣才是孩子们学习的直接动因。
  【关键词】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
  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小学教育,最缺乏的就是阅读教学。
  提到阅读教学我们脑海中便会闪现出许许多多的精妙语段,其实我想说的只有一句,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阅读使人感到愉悦!”那便足矣。阅读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孩子学或者读。从本质上说,阅读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心智活动,在学生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所读文集的言语与自己本身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关于自己经验积累、人生见解、物资追求、价值展现等方面的相互交流,读者根据自身经验与生活进行见解与作者的思想产生融合的一个过程。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底蕴,那是不是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把作者或者课本中的所想表达的生活底蕴都要找出来才算是合格,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学生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种,并获得与之匹配的生活直觉经验,就能轻松领会课本中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当教学诗人韩愈写的《早春》一诗时,诗中有一句“草色遥近却无”,有的孩子是通过相似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的:“初春,我跟爸爸到南京的梅花山去玩,放风筝的时候我们想要选一块比较好的地方,看到前面有块草皮,上面有淡淡的绿色,那是一块好地方,我们决定走过去放风筝,走近一看,原来是稀稀拉拉的细草芽儿,可淡淡的绿色不见了。所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也就是这样的体验。”有的学生是通过触类旁通推理得出自己的见解:“电影院里看电影,离远看电影画面非常清楚,于是我们就决定走近了看看,可是靠近一看,看到的却是一堆模糊不清的像素,图像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我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就是这个。”還有一些学生始终理解不了:“应该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显然,这些学生还没有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课本中所提到的相似的生活直觉。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让孩子们能够爱上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培养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且让他们喜欢上阅读呢?在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我们学校几乎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过大量的宣传,终身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阅读,阅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魅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所不可少的,这与我们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更是不谋而合的。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孩子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而且所选书籍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学段学情。
  低段的学生可以结合学校的校本特色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绘本、外国小诗等这些都可以;中段的学生可以结合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必读书目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及优秀诗文,以及写景抒情类的优美散文;高段的学生除了继续结合校本教材、必读书目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还可以适当读一些课外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
  开拓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自由阅读的空间,提倡自由阅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结合学校校本特色或者地域特色开展形式丰富的读书活动,比如读书分享会、朗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从而让学生在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中提升阅读的兴趣,开拓自己的视野。
  二、教会学生阅读方法,锻炼文本理解能力
  读书的兴趣养成以后,我们还必须要注意阅读的效率,这就要教师必须要做到结合正常的阅读课程进行教学,要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让读书效率高的同学多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如果一味地只强调读书的效率而不考虑实际效果是不行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猜读、探究性读等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把班级、年级、学校、地域开展的读书活动与学生自主的读书相结合。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教师还要注意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沉淀阅读积累,锻炼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课程标准告诉我们,绝不可以不注意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阅读的积累和阅读语感的培养对学生终身都有深远的意义。
  数十年来语文教学教材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阅读量明显不足,课本成了学生读书的“唯一”;过度强调全面而且完备的阅读知识接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的期末考试与平时的过关测试;固定的阅读能力培养,陷入直线的发展循环,例如,按“理解课文”的要求,将阅读分解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理解词语意思、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找出重要段落分析等几个方面。这样的过程把教学引入了固定“招式”的死胡同的同时,本身也违背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客观实际规律。阅读的积累是学生由量变到质变的唯一途径,而阅读的积累根本不可能仅仅是线性的发展,这些“成功”的经验都“谋杀”了孩子阅读发展的规律性。
  如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材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与矛盾,那么就必须从沉淀积累、锻炼语感入手。
  1.打开视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的同时,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
  2.研究背诵积累、课外阅读。例如,阅读的材料是不是只能通过课本中来,学生阅读的时间如何去保证,如何扩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宽度,可否结合学校、地域世界开展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标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什么都是空谈。
  四、张扬阅读个性,注重体验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要让孩子们自己与课本建立联系,并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直觉中找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作文教师还要善于与孩子们多沟通,多分享阅读的成功经验,激发他们主动地去读书,专注地去读书,兴趣盎然地去读书。学生读书积累的积极性越高,就更要注意张扬他们阅读的个性化,他阅读的收获越多,阅读的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分为集体和个体两个方面。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和集体阅读中,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我理解的体验,增强阅读的感悟,并能有所思考,以此让他们受到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只要扎实地做好这四点,定能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7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