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教育的环节中,审美教育占据了一个重要板块,而这个部分又可以分为音乐、舞蹈、美术。初中教学的审美教育以音乐和美术为主,其中以声势律动为主的教学科学便可以合理地运用到初中音乐课堂中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使教师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感官运作来使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习中来。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教学;运用;课堂实践
  一、 引言
  在以文化课为主的初中教学里,音乐学习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培育审美核心素养,让学生在繁忙的文化课学习中抬起头来,在音乐课堂上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形成审美意识,让音乐成为陪伴自己终身的修身养性、提高品位的标尺。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找到高效的教学方法,在短短的课堂实践里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其中,声势律动教学法就值得初中音乐教师们借鉴尝试。本文将从声势律动的概念和涵義出发,发掘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并辅以真实课堂教学实践案例,来对如何将声势律动融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进行深入研究,以为业内提供可参考并进行实践的理论学说。
  二、 声势律动的概念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势是指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人体的各种姿态发出各种形式的声音,从而配合课堂中所播放的音乐的韵律进行配合。声势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拍手、拍腿、跺脚、弹舌、口哨、响指,这些方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很容易摸索得到的,再加上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训练,学生对“声势”的理解基本不具备什么难度。而律动则也是通过人体的自主形态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但是和声势不同,律动是无须发出声响的。律动即体态律动,学生可通过自己对舞蹈的理解,随意摆动、晃动甚至舞动身体。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点头、摇头、双手挥舞、踱步以及摆动全身(腰臀)来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声势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但同时也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将身体同音乐融为一体,进而更好地享受音乐。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极强的适用性和重要性,它能够在课堂伊始令学生放松身心,随意自然,也有利于深入挖掘学生的韵律感、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声势律动法也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在课堂中自我表现,增强自信,养成各感官上对音乐旋律的敏锐直觉,也能加深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三、 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经过实际的教学实践,笔者以初中七、八年级的人教版音乐教材为蓝本,探究出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实际初中音乐课堂中行之有效的应用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策略。
  (一) 在对乐理教学的基础上实施声势律动
  学生对于声势律动的理解,必须是在乐理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学生根本无法感知音乐的韵律。因此,在开展声势律动教学法之前,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自小学积累的乐理基础情况,针对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声势律动的教学。没有乐理基础的声势律动是无法让学生有效吸收知识的。教师也可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传授学生有关乐理的知识,但是也主要是以节奏的学习为主,因为节奏同律动有一定的相关性。诸如在学习《桑塔·露琪亚》这首意大利经典民谣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自己所见过的华尔兹的舞步来感受何为三拍子的乐曲以及三拍子歌曲的特点与韵律。
  (二) 运用声势律动调动课堂气氛
  声势律动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应时刻敏锐察觉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从而及时使用声势律动法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教授《青春舞曲》这首传统新疆舞曲的时候,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这首曲子非常熟悉,因此让学生对其产生好奇与新鲜感,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伴随乐曲打响指,并适当地随性进行布鲁斯风格、爵士风格等学生更为感兴趣的音乐风格的改编,从学生更有兴致的角度入手,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吸收。
  (三) 辅以舞蹈姿势教学,创造师生、生生互动机会
  声势律动可以不仅仅是身体的随意摆动,也可以是教授规范舞蹈动作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学习舞蹈的成就感,从而更快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去。如前文所说的《桑塔·露琪亚》,便是一首典型的三拍子乐曲,可以辅以简单的华尔兹舞蹈动作的教学,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了华尔兹的成就感。教师可让学生两两组合,或者自己寻找舞伴来跳华尔兹,让学生与学生产生互动,增强集体氛围,通过“集体效应”带动每一个人的参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同自己互动,给学生示范具有一定难度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对身体的舞动产生巨大的好奇心。用舞蹈动作来辅助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对于音乐美的渴望,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四) 声势律动融入音乐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意会能力
  声势律动教学法不仅能调动气氛、激发兴趣,也可以用来向学生阐述音乐创作的背景,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明白听音乐不仅仅是听旋律,也是听其背后所营造的意境和故事。如,在欣赏《鼓的语言》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鼓的语言》的视频,从而让学生模仿视频里的打击非洲鼓的动作,随后关闭视频,让学生自发地跟随音乐做出刚刚自己所模仿的打鼓动作。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令学生更好地明白《鼓的语言》二拍子的特征,了解非洲鼓的演奏往往和民族、部落或宗教有关,从而深刻了解到乐曲的创作同其背后的文化息息相关。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势律动教学法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能使平时羞于表现自我的学生都能大胆地挥舞双手、摆动身体。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音乐学科的教学以及课堂上同学生的沟通交流,抓住初中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声势律动更好地融合入音乐课堂中去,令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成学生对音乐美良好的感知。
  参考文献:
  [1]肖菲.论“律动”运用于合唱指挥教学的意义研究[J].北方音乐,2018(8).
  [2]李婷婷.声势律动,体感先行——初中音乐示范教学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11):171.
  [3]闫敏.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7(1):30-32.
  [4]翟其林.中学音乐课堂中的互动式创新——以律动式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为例[J].北方音乐,2017,37(4):182.
  作者简介:
  罗琴花,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铁山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5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