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中职电工电子实训的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实训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今后的实践能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第一是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第二是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彻底转变学习的理念;第三是以电工实训中的具体情况为例,充分运用好教学评价。
关键词::电工实训;工学结合;教学评价
在多年的中职电工课的教学中,本人认为中职电工课教学可采用以下方法提升中职电工电子实训的有效性:
一、 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
教师在实训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培训中,教师扮演着主持者、参与者、指导者、咨询者的多重角色,发挥着教练、导师与督导的作用。现代培训的职能特点是促进和帮助,即由过去以强制性为主的学习转变为以促进学员学习,作为实训教师首先要具备工厂车间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能力,以一流的业务能力来引领学生获取专业技能,达到名师出高徒的教学效果。
二、 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彻底转变学习理念
作为教师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观念、方法和方式,使之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往的教学是老师不断的讲解,学生认真听就可以,而现代工学结合的理念的引入是,学生要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要学生自己动手,向教师发问,老师转变身份成为他们的师傅和教练。而我们中职的学生60%都是初中毕业或是初中阶段中途退学的学生,他们以前学习的模式是老师讲,学生记,背死书,考试能考出来就是好学生,对于动手能力没有什么要求。即便是做简单的物理、化学实验,也基本是老师做演示,实验产生的现象、结果要学生记下来,背下去,考试能答出来就可以。但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学,不但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强调要以操作技能为主。解决的问题是能不能做出来,会不会做,能不能做得好。即不是一般的习惯性动作,而是通过系统的练习而形成的。学生毕业,用人单位面试,或者到工厂试用,录不录用,不是看你能不能背出大段的理论,而是看你能不能做,做得好不好。所以学生来到中职学校后,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观念、方法和方式,尽快使他们转变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这个方面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标新立异,要有的放矢,不但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位,更要提高动手能力。
三、 以电工实训中的具体情况为例
(一) 老师要给学生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工具使用方法
比如一字起、十字起的使用,老师要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握柄,手掌还要顶住柄的末端,手不得触及起子的金属杆,并讲解为什么要这样使用。一是为了防止起子转动时滑脱。二是避免发生触电事故。再比如尖嘴钳、剥线钳的使用方法。尖嘴鉗有两个基本用途,刃口可以用来剪断细的导线,而不能用来剪别的硬度高的东西,特别要强调不允许用来剪起子的金属杆,因为这样不但会损坏起子,也会损坏钳子的刃口。钳子钳口较宽的部分用来弯曲导线。在课本板书布线工艺要求中,导线变换走向时转弯的地方要弯到90度。弯线用的就是钳子的这个地方。剥线钳也有两个基本用途,一是用来去掉导线的绝缘层,不同规格的导线要用相应规格的刃口,老师要做准确的示范。如果刃口与导线规格不匹配会出现的情况:刃口大,绝缘剥不掉。刃口小,会损伤线芯。而在课本板书布线工艺要求中明确提出,布线时严禁损伤导线的绝缘和线芯。另一个是开口后端的长刃口,用途与要注意的问题与尖嘴钳刃口一样。
(二) 对布线工艺的规范要求
如果没有老师的示范讲解,恐怕很少有学生知道是什么意思。针对我校的电工实训,不反圈,主要是指接按钮线。因为我们不用冷压接头,接按钮线时,要把线多剥开一点,根据螺丝左松右紧的规律,把剥开的一小段按顺时针方向缠绕在螺丝上,再用尖嘴钳把线根部收紧,紧螺丝。这样线与接线桩的接触就良好,牢固。下一个班的学生拆线时,只要一松螺丝,很容易就能把线拆下来。反圈,也就是缠绕的方向是逆时针,紧螺丝时,线可能被回松而脱落。老师做好示范,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接线方法,还可以避免按钮的人为损坏。个别学生为了简便,直接把按钮的螺丝拆掉,把导线插在螺丝孔里,再把线头弯曲。下一次另一个班的学生来拆线时,只要稍微一使劲拉,按钮的接线桩就会被拉直而使按钮损坏。另外有些班级的学生接线时,把接到接线桩上的线剥开很长的一段,这个在教材上有明确的说明,接线时不能“露铜过长”,因为这样在实际通电时很不安全,容易发生触电的危险。这种情况可能也是因为老师没有做好示范讲解工作,如果单看“露铜过长”几个字,学生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认为,作为上电工实训课的老师,不能“光说不练”,而是应该要求学生怎么做,自己先要示范,讲解。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中职电工电子实训的教学评价上,要与教师的实训前指导、实训中指导和验收指导结合在一起,认真做好教学评价,每一个项目都有评价机制和分数作为补充说明,使教学真正意义达到实现。
作者简介:
唐霞,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7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