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留情“作”亦多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也是教师心中之痛。要想探出一条作文教学有效之路,首先需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获取独特体验,同时加强读书积累,点亮语言挖掘素材,再者,强化指导点拨,有步骤有规划地进行训练,最终推动写作能力的提升,写出真性情、有个性的好文章。
关键词:参与生活;个性标签;读书积累;强化训练
一、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写作的总体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够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目标中特别强调写“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又在第四学段中对于写作有这样的目标:1.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新……由此可见,初中写作注重对成长的心灵、体验的表达,更希望學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袒露自己的心灵,从生活中汲取正能量,更阳光地面对生活。
二、 写作教学现状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公开课、示范课、交流课中写作指导课鲜见踪影,或许这是老师心中一抹淡淡的忧伤,令许多一线教师感到棘手和为难的课型。从学生来说,虽然近年来学生总体阅读量有所提升,表达能力也有进步,但仍暴露出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不会观察生活,心中缺乏素材;作文缺乏动情点,缺乏新意。因此,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说,写作都是一曲高亢的悲歌,吟唱着彼此无法言语的痛!
三、 作文教学出路初探
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之路上历经探索,几经实践,摸索出在作文教学中值得肯定、行之有效的几点,总结如下:
(一) 参与生活,让体验丰满起来,并给感受贴上一枚“个性标签”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为对生活缺少参与,所以学生会对父母呕心沥血直接屏蔽,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不以为然。于是,一到笔端变得有点千人一面,公交让座、下雨送伞、生病照顾、考试失利安慰等素材反复出现,毫无新意,甚至令人生厌。
所谓参与生活,就是带着情感生活,生活中有“你”。课堂的参与,家务的参与,旅游的参与,美食的参与……并且在参与过程中以发现的眼睛和持之以恒的热情积累体验,让体验丰满起来。
那么,又该怎样忠实于自己丰满的体验,并赋予一枚令人难忘的“个性标签”?简而言之,让你独特的感受成为文章的“灵魂”“旋律”和“味道”。无论是再现客观事物还是表达主观情意,都要以真实、真诚、真情为前提,这样才能使笔下人、事、物、景与情叩击读者心弦,引起强烈共鸣。只有你自己的体会感悟才能区别于别人,才能真实真切自然,只有这样才到做到“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让你的感受主宰文章,成为文章的灵魂。要想做到“个个笔下无”,则要看得比别人深,比别人清楚,所以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独特的作品。《小巷深处》写出了孩子的虚荣和悔悟,讴歌母亲的伟大和没有血缘的亲情……以情感变化的曲线贯穿其中,深深叩击着读者的心弦,成为一篇感人肺腑的经典之作。
(二) 文求工雅要读书,点亮语言全在“书中自有黄金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有人言:“熟读古文两百篇,不会作诗也会编”。可见通过读书来积累丰厚语言的重要性。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唯有涓涓细流,日积月累,方可汇成江河。学生除了精读课本选入的经典名篇,还可以指导和推荐一些书目以供学生参考:
①诵读材料:《三字经》《千字文》《论语》《晨读》《日有所诵》等
②经典文学:古今中外经典著作《西游记》《简·爱》《活着》等
③报纸杂志:《意林》《读者》《青年博览》《海外文摘》等等。
阅读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体验,挖掘写作素材,更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点亮语言,让语言的表达更为生动、准确、精炼。文求工雅要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要达到如此境界全靠善于驾驭语言,功夫全在日积月累阅读的书中,“书中遍地是‘黄金’”。
(三) 笔尖上的成长,指导和强化训练齐步走
结构课程理论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基本知识结构,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结构,才能产生大量的迁移。”叶圣陶也曾一再强调作文是一种技能,必须经过充分的训练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可见,写作指导和写作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出真知,实践促成长。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点拨指导作用。例如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经典课文的讲析,让学生知道叙事要具体细致生动,合理安排文章的详略,每课学习一个或几个写作技巧,得法于课内。
虽然写作指导任重道远,但是指导训练过程中忌缺乏规划,盲目写作。写作指导应根据学情制定长期、中期、短期写作训练目标,并结合单元写作要求有序推进。本人认为,结合课本经典文章,再适当印发同题优秀作文作为范文,让学生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在模仿中有所感悟,赋予思如泉涌般的写作灵感。例如初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的是写人的记叙文,学完后在归纳总结各篇课文写作技巧的基础上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写作要勤,不断细化训练。如可隔日小练笔,写读后感觉,写片段,周周一篇大作文,形式多样多练笔。只有教师的指导点拨和学生的强化训练齐步走,才能促使学生在实践演练中成长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转变都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和写作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行云流水般表达真性情,好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汲安庆编著.第三只眼睛看作文[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永烈著.写作的秘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彭丽丽,福建省石狮市,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39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