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形式。作业的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把学科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在一起,也要求教师把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而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作业设计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形式、完成方式。这样的作业设计改变过去单一枯燥的文本,采用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作业还是一种媒介,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经历。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就作业布置策略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积极的学习情感能使学生学习得更轻松、更迅速。趣味性作业的设计,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主动、愉快、和谐、高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而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不仅仅局限于作业的内容上,而且还包含在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如我们学习了现代诗歌《妈妈的爱》,让学生明白除了书本上描述的情境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生活实践,拓展生活中妈妈的爱是什么?于是教师精心编撰了作业:(1)欣赏妈妈的爱,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体验生活中自己妈妈的爱是什么?(2)观察妈妈的举手投足,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妈妈的爱是什么,自己写一首小诗,写出自己心中妈妈的爱。这样设计作业不仅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美化作业,使学生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从切身的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妈妈,从琐碎的事中体会妈妈的爱是什么,这样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思维模式,从抽象的书本知识到具体的生活模式,一下降低了难度,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用惟妙惟肖的笔墨勾勒出了自己对“爱”的理解。如有位学生写的“妈妈的爱是永无止境的唠叨声,每天我从唠叨声中来,又从妈妈的唠叨声中去,而当我习惯了妈妈的唠叨声,在妈妈的唠叨声中慢慢长大,我明白了妈妈的唠叨声是一首动听的乐曲,伴我茁壮成长。啊!妈妈的爱是永无止境的唠叨声。”又如在习作教学《第一次尝试做××》时,我让学生尝试着做一次家务,如做饭、缝沙包、洗衣服等时,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及制作过程,然后尝试自己去做。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产生新颖感,引起好奇心,让他们怀着旺盛的求知欲去尝试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这样学言之翔实,生言之不尽。
  二、设计层次性作业
  当前作业布置,特别是农村学校设计作业时,最常见的就是“一刀切”“大锅饭”式的作业,统一的尺度,统一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知识和智力的差别,把“桃子”设计在同一高度,优等生伸手不假思索地就摘得了桃子,学困生不管怎样跳,就是摘不到桃子,几次三番,对机械枯燥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就失去了信心,索性就放弃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困生吃不了而陷入紧张慌乱,逐渐对作业失去了兴趣,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优等生同样因为吃不饱而感到乏味,同样对作业失去了兴趣。而对于中等生来说,也没有提供探究问题的吸引力,也会产生消极心态。因此,分层设计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注重作业设计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由学习的条件和自主探索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自己能吸收、接受的知识,并逐渐引导学困生涉及哪些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机动题,并做谨慎的探索而获得成功,逐渐摆脱作业时被动的局面,逐渐建立对作业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设计《妈妈的爱》作业时:(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并仿写。(2)仔细观察妈妈的言行举止,写出妈妈的爱。(3)用诗歌的形式写出妈妈的爱。这样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分别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了不同层次的作业,从数量、质量和形式上使每个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用的时间差基本拉平,从而使全体学生形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都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要探讨出一条高效的、切合实际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作业设计策略,彻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愉悦的身心,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 “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作业设计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18]G051。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