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考英语命题导向及对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教育机构的重视,一度成为各学校的热门话题。并且在最近几年的中考中,英语试卷的命题导向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核,在某些方面对英语教学有所启示,很大地提高了初中学校对于学生的英语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实际情况,对中考英语命题的导向进行研究,得出对教学的有关启示。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中考英语命题导向;启示
在最近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再只是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而是开始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考英语命题导向就会发生变化,主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还对平常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下面主要对中考英语命题的导向进行分析,进而谈一谈对教学的启示。
一、中考英语命题的导向
(一)注重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老师还是不能很好地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只是注重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水平的培养,认为文化知识扎实就可以很好地面对中考,这也就在一方面影响了我国青少年核心素养的提升。并且经过调查发现,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很多老师只是教学生读、写、听、背,在口语发音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过。所以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中考英语的命题导向开始注重于学生的口语能力,让学生在英语口语的练习过程中,全面发展自己。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語这一学科的学习主要就是记忆,根本不需要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英语中也有很多的语法以及技巧需要学生掌握与学习,这也就需要学生有较强思维能力。所以针对这一点,中考英语的命题导向也开始注重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可以游刃有余,并且可以自主探索,发展自己。
二、中考英语命题对教学的启示
(一)进行情景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初中的教育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创建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所以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使得教学内容可以跟随中考英语命题的导向,老师要善于进行情景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加强。在情景教学中,不仅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充满兴趣,并且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学生能锻炼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己,让自己的心理素质变得更强,同时语言能力也渐渐提升。所以说针对中考英语命题的导向,要对学生进行情景教学,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就要在课堂中积极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学习一段英语对话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邀请两位学生进行这段对话的演绎,让学生在读这段对话的时候,不仅可以精确自己的英语发音,还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为口语表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又或者在课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段英语影片的赏析,之后邀请学生将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模仿出来,自由发挥。这样的情景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也符合中考英语命题的导向。
(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
在英语学习中,学习的不仅仅只是英语单词与短句,还有如何利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平常的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那么为了更好地跟随英语中考命题的导向,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让学生自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说学生的思维也是中考命题的导向之一。
例如: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就要设计一定的教学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在英语课堂上提出要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话剧表演,让学生对其中的细节进行构思,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引导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将该话剧的走向以及细节设计出来。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可以很好地释放学生的压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考英语命题导向及对教学的启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更全面的发展,为他们的以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初中教育阶段,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还要积极掌握备考方向,让学生在充分的准备情况下面对中考,有助于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包丰.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考英语命题导向及对教学的启示[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6).
[2]安兵海.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J].祖国(建设版),2014(4):492-493.
编辑 李建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