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不断改革,新课标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要求中指出,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培养,还要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对学习的态度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培养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为主题,从几个方面切入,对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做出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史料价值;历史影响
   引言
   历史学科的教育意义在于使学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爱国意识,对人类与社会自然不断反思。因此,历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积累能力,使其能够重现历史,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容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
   现如今,历史学科的教学已成为教学要点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也成了亟待实现的问题。所谓历史素养,是指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收获、积累,融合了知识重点、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在品质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历史通常仅仅代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史料是历史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也是历史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一般来讲,关于历史的记载和解释,也可以被称为历史。而历史学科的教学也是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为教学重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也可以阐释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从历史学科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发展能力和必备的道德品质,而这几点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二)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
   历史专家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释为: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人生观紧密结合,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素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类、鉴定,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历史核心素养实际培养学生的认知、表达与沟通能力。初中生的社会认知尚处于萌芽期,因此,在学习历史时候须注重培养史料与课本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要学会对现实的反思,正确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知识点的教学太过分散
   历史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只有要求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复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但实际上,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太过分散,也不注重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法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历史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理念有着很强的科学性。一方面,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课程难度加深,到了后期知识点晦涩难懂,也需要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如今,大多数的历史课堂仍存在教师一味灌输知识点,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师仍旧秉承着陈旧的教学观,在课堂上无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知识点应用太过死板
   如今教师更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点本身的记忆,但对知识点灵活应用的力度不够。现代化教学观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但教师对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欠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這与学生的成绩直接挂钩,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产生厌倦情绪。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一)史料证实素养的培养措施
   1.史料收集及整理
   史料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在多数人的观点下,史料被分为文字、图像、实物、声像、口碑、数字化等几类。因为史料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需要,让学生们通过教材课本及课外资料对所学历史事件进行史料收集,让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以不同的史料呈现出一个缤纷的历史宏图,丰富了文中历史结论的论证材料,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材料收集过程中感受一段历史的沧桑变化。例如:在讲解“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一些视频、地图、文字资料、口碑史料,让学生自行搜集史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史料的搜集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以多方面的史料资源对这一课提供了有力的论证资源。
   2.分析史料价值
   认识真实的历史需要以史料为承载依托,没有史料而得出的历史荒诞、不可信。史料的不足固然是一个问题,但史料在考察历史时代的真实性更是重中之重,缺乏史料仅是得不到结论,而不正确的材料却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比前者更具危害性。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培养其认知史料的基础上,还应当培养他们对史料性质的区分,分析史料的实际价值。例如:在“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中,我们探索了人类的起源,究竟是人猿进化还是女娲造人或者是上帝造人?书中图片资料为我们展示了北京人的复原头像和牙齿,结合相关史料,遗迹和化石的发现,为人猿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化石和遗迹等实物资料可以说是一手资料,而经过归纳整理后的文字类资料则是二手资料,类似女娲、上帝造人既是二手资料,也是艺术作品,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的历史参考价值。
   (二)历史反思素养的培养措施
   1.吸纳与传承优秀文化
   在新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当代中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媒体工具获取信息,但由于缺乏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及民族归属感,对中国只知道是传承千年的古国,对于优秀传承文化是什么却不得而知。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下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在“两汉科技文化”一课中,讲解造纸术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展示史料;此外,可以与学生展开探讨,造纸术是蔡伦改进的,那么纸又是谁发明的呢,通过“妇女纺织”图片的展示提示学生纸的产生与妇女纺织息息相关,让学生们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承优秀的文化是民族灵魂和国家精神支柱的重要载体,每个中国公民都有义务传承下去。如何传承优秀文化,使其对社会发挥巨大作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现实问题。就以后世所记载的孔夫子的儒家思想为例,在学习方面倡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这些学习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2.从历史事件中反思进取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相互联系且在不断发展变化,历史亦是如此。因此,我们要以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把一段历史由点扩展到面,在大局观方面进行思考。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在信息方面具有过时性,然而从今天来看,有些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如今的生活仍具有现实性的启迪意义。而我们探究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的真相,还应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有意义的经验教训。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以正确的价值观评判历史事件。例如:对于“陈胜吴广起义”一课的学习中,首先,确定其阶级地位,陈胜吴广属于劳动人民的下级阶级身份;其次,分析社会环境,当时正处于秦末,秦二世的暴政导致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在历史事件中评价人物,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为了推翻暴政,虽然最终失败,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这次起义展示了陈胜、吴广不畏强权、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仍具理想抱负的坚韧不拔精神,仍值得现在的人们学习。
   结论
   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教师与学生应该转变自身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对历史学科的现状与前景作出一定判断,对于外界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竞争,教师应该以理性的头脑随机应变,探索适合历史学科发展的道路,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永双.新课标下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2]戴加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J].历史教学,2016(03):19
   [3]翟莉莉.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之历史价值观培养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86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