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的学习与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文章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无论在学生学习字、词、句的过程中,还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作文写作等活动,朗读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手段,高效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字、词、句的学习印象,同时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使其达到通过朗读入耳入心的效果。为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和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与成效。从现状上看,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中国的一句俗语,朗读课文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语言实践过程,经过反复的朗读锻炼,课文中一些精美的语言、丰富的表达方式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由于学生在校的语文学习课时精减;青年新教师缺乏经验和方法;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测试中几乎没有朗读测验等原因,进而导致语文朗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并着力改变,切实优化教师朗读教学,提高教学生的朗读水平,打造有效的语文朗读课堂。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阶段一、二、三学段阅读目标中均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而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导者角色,按照新课改的要求,重视朗读教学,通过有效的朗读,帮助小学生梳理足够的语文知识点,进而提高其语文阅读能力及文字书写水平,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因此,为达到理想教学效果,教师应制定合理的朗读计划,挑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积极性,进而在不断的实践参与中把握语文朗读能力。
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意义不明确且流于形式
在朗读教学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对实施朗读教学的意义认知不明确,认为朗读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环节,因而课堂上可以精减或可以放至课外作业环节。受此影响,其在语文教学中,甚少安排朗读时间,且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明显不足,朗读教学流于形式,未能切实发挥朗读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积极作用。
(二)评价方式问题
现阶段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朗读对学生语文成绩提升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并没有明显提升,多数教师在评价上语言比较抽象或单一,例如:你真不错、你真棒、你读得很流畅、你读得很通顺等,虽然能够对学生起到短时间的鼓励作用,但针对性不足,很少全面的从语速、语调、感情、技巧等方面来具体评价,不能让学生切实明白自己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指导问题
随着新课标应用的逐渐深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識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也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作为朗读教学,但在指导上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大量时间用于自主朗读,教师重复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缺少系统、融会贯通地讲解指导,达不到朗读教学的目标及效果。
(四)朗读时间极为有限且效果欠佳
通常情况下,学校对语文课时都有明确的安排,包括每周上多少次语文课,每节语文课的时长多少,教师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是什么,相对而言,这些都是教学的硬性要求和硬性指标。对此,教师需充分把握每一节课有限的教学时间去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朗读教学不作为教师教学所需完成的硬性指标,因而少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分配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由此收到的朗读效果也十分微小。唯一能够弥补的就是通过家庭作业来完成,教师基本都会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熟读课文,但此类非书面作业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学生在家根本不读课文,寄希望于课堂上自由朗读环节,教师也难以逐个检查督促到位。
(五)学生朗读参与不足
此外,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参与程度不足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朗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听觉和视觉方面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然过犹不及,部分教师在教学上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并为学生朗读配上背景音乐,同时将课文录音代替教师范读。这种朗读教学模式表面上看十分热闹,但实际上却削弱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实际参与程度并不高,学生多沉醉于听、看的感官刺激和享受上,而背离了教师预设的初衷。
三、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为学生的朗读提供充足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促进朗读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度,并将朗读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切实强化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并在课堂中对朗读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每堂课文中都要设置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朗读的魅力,同时把个人情感和作者情感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认知。如在教学选读课文《松鼠》时,教师可以花十到十五分钟让学生读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分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使学生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开展灵活性的朗读教学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促进朗读成效的提升,教师需要切实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注重朗读教学现状的优化,采取多元化朗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乐趣,还能在朗读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这就需要教师开展多元化的朗读教学,尽可能地促进朗读教学效果的提升。除了常采取的开火车、分小组、分男女、指名朗读外,师生合作朗读也是一种不错的朗读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合作,教师带动督促和激励学生朗读,帮助学生体会理解课文。如《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上),教师读母亲,指名学生读儿子,其余学生读旁白。此外还可以采取表演朗读的方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声情并茂地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能更好地对人物性格和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理解,促进学生朗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为例,笔者认为比较适合表演朗读的课文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落花生》。 (三)教师应进行范读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范读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指导学生且收效最快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因此,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能合理把握语速和语调,无法准确读出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应在感知文章主旨和领会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范读,进而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感受文章情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小学生还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且乐于模仿教师举动,通过范读能够改进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足,掌握朗读技巧,增强朗读技能。
(四)教师应引导朗读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教师应围绕课文后作业题,设计相应的朗读教学目标及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通过朗读通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情感线,再带着问题去朗读、思考和理解,用心去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在讲解《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围绕课后练习思考题——“①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②我的心情变化流程图”,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体会并解决问题。
(五)将朗读和评价有机结合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以及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和和个性化的评价,并注意评价时使用的语言。同时,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同学互相评价。例如,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类简短的诗文时,可以让多个学生一起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各朗读一首,然后让其他的同学对他们的朗读进行评价,对支持者最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进行比较阅读,可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教育改革深化和新课标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课堂朗读时间不足、教师指导评价不够等。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为学生朗读提供充分时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牟桂杰.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7(4):45.
[2] 黄玉梅.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5(19):105.
[3] 王志颖.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7,11(2):78-79.
[4] 吴然.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几点体会[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1):152.
[5] 王翠兰.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65.
[6] 阿达莫维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M]. 北京:北京大众出版社, 1954.
[7] 张海萍. 实施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J]. 广西教育,2018(29).
[8] 牛丽娟. 试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 中国教师与教育研究,2016(8).
[9] 刘义,范海霞,刘峰.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情感培养[J]. 当代教研论丛,2017(3).
[10] 李杰. 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提升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7(29).
[11] 张淑霞. 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率的措施[J]. 教师博览,2017(1).
[12] 王佩玲.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 未来英才,2016(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18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