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教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缺失及必要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匠精神”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企业和高职院校生存发展、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种种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高职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引领人才培养十分必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1-0233-02
“工匠精神”是匠人对工作精益求精、卓越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深刻地表达了匠人坚持不懈、爱岗奉献的精神,凸显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现代社会,高职院校的学生得益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能更加专业地学习很多知识,开阔眼界。然而,正是互联网环境下丰富的信息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使学生无法全神贯注地学习,态度消极懈怠、心浮气躁。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增加学生就业,在网络信息时代,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不正确的价值观
从社会背景来看,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导致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主导的“君子不器”理论,对各类职业进行“士农工商”的排名,使得手工艺人和商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社会地位非常低,很多人在选择行业时不会做匠人。
(二)偏见的职业观
自古以来,我们国家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现在的绝大多数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都希望儿女能够努力学习考取重点大学,就业时能够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的队伍,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铁饭碗,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如此根深蒂固的择业观,在人们心中竖起一堵无形的墙。
(三)社会变迁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若干年间,社会物资严重缺乏,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全社会都缺乏思考“工匠精神”的能力。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倾向于时间短且收益高的投资方式,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精力、财力放在时间长、见效慢的事情上。急功近利、制假售假、山寨产品、偷工减料等歪风邪气非常猖獗,全社会的氛围就是金钱至上、一夜暴富。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工匠精神”严重缺失。
(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很多本科院校把申报硕士、博士点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培养学生时只注重科研;很多职业院校受到国家教育体制的影响,为了保留办学资格,转型成普通的高等本科院校,或者为了获得办学经费,转而投向短期培训,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提高办学质量的宗旨。长此以往,造成我国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
(五)快节奏的生活
如今,中国处于各领域都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欠踏实的时代。“网红”当道,哗众取宠的出格行为,容易把人带到错误的轨道上,很难沉下心来好好了解传统行业,对各个领域里专业的、优秀的人才也了解很少。正是在这种快节奏生活模式的冲击下,人们往往缺乏脚踏实地、扎实学习的匠心。
二、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国际制造业强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是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发展工匠精神以实现经济转型。当然,实现经济转型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所以不仅要求科技进步,也要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人才。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制造业,特别是一些高精尖的制造业,很多的生产模式和人力资源模式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如今,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已经失去这一块的竞争优势。我国要想由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职业技术人员必须要有工匠精神。
(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据权威数据统计,世界上能够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有5586家,其中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1]。研究发现,这些长寿企业都传承了“工匠精神”,不断坚持和追求精品与匠心,使得德国、日本的品牌能屹立于世界之巅。如今,我国也有很多企业把“工匠精神”作为宗旨,从细微之处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品质,对产品的各个环节高标准严要求,让产品能够长期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拉长企业生命线[2]。但也有很多企业追求快速利益,而忽略产品本身长远价值的影响,导致很多产品品质太差,企业做不长久。任何一家長寿的企业都需要一种精神的引领,也必须有一种企业文化的传承,更必须有一种捍卫企业名誉的决心。对于工匠精神来讲,它无疑能成为任何一个企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
(三)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企业认为,员工的经验以及工作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磨炼,但人品以及责任心必须从学生时期就要养成。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让学生加强职业精神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3]。一个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中所具有的工作能力,代表着这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在这样的现实要求下,高职院校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做到满足市场上工作岗位的需求,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因此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精神能力,以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赢得学校的良好发展。大量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更倾向于拥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4]。
(四)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被大众认可的职业精神,对于任何一个从业者来讲,工匠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拥有了被认可的“工匠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好成绩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企业在人才招聘时,最注重员工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这样的品质更容易被接受[5]。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注重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对于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能开阔学生的就业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业人员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6]。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应该意识到,具有扎实的工匠精神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一样重要,是其能够立足社会的根本条件。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2]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66-69.
[3]陈劲.要有“互联网精神”,更要有“工匠精神”[N].解放日报,2015-04-17.
[4](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5]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D].复旦大学,2005:36-37.
[6]朱佳丽.浅析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1):104-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