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课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应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在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建议教师将微课应用到物理课堂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也受到了限制,教师不能将全部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应该多将微课应用到初中物理学科当中。就如何在物理课堂上进行微课的应用,总结发表几点看法。
   关键词:微课;物理学科;应用
   “微课”是一个新名词,近几年来更是一跃成名,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就是以视频的形式,用来记录教师围绕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展开教学的过程,“微课”的拍摄地点是没有限制的,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堂以外。“微课”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针对性很强,授课的内容具体丰富,也可以让学生在物理学习当中获取更多的物理知识资源。将“微课”引进物理课堂可以说是物理教学模式的一大突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效率。
   一、教授物理新课程时导入微课教学
   我们教师在教学新课程时,可以在开头部分引入“微课”教学,或者在讲述重点知识时引入“微课”,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果让学生听老师讲述导引部分学生难免会提不起兴趣,但“微课”的加入,课堂就不一样了。如今,我和学生說的是:接下来,我们观看一个小片段了解一下××知识。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一下子就提起精神,马上进入活力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时,假如我采用传统模式上课的话,大概就是跟学生讲述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光速等等知识,仅仅是口头上的阐述,学生听着会觉得无趣。现在,我通过“微课”的形式,播放了光是怎样传播的视频,先让学生直观地观看了光传播的样子,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我结合播放的速度讲解光的传播的相关知识点。我发现以这样的形式讲解新知识,学生吸收的效果更好。以“微课”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也会更高。
   二、进行物理实验时引进微课教学
   对于物理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学科,确实需要“微课”教学的引进。在学生上实验课之前,我会先给学生播放关于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的“微课”视频。接着在实验之前,我也会先演示一遍,再让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一来降低了实验的失误性,同时也缩短了实验的时间,在实验课堂上我可以进行额外的知识补充。当然,在实验课之后,我会就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或者错误,结合“微课”视频再讲解一遍,让学生再次巩固知识。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物理“物体的沉浮条件和应用”这个浮力实验时,在上节课的课程末尾,我让学生观看了“当物体在进行沉浮时,它所需要什么条件”这样的视频,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结合观看的视频,思考一下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写下来。在实验课时,我让学生先将自己思考的内容,结合之前观看的视频着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将实验情况、结果填写到实验报告上。待实验结束之后,我通过观察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就视频内容,逐次播放讲解给学生听。
   三、课外课堂以微课形式复习教学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科,并不算是最重要的学科,但是在中考时又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由于一周物理的排课时间也许就一两次,所以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有效的物理知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利用好课外的时间拓展学生的物理知识面。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物理“电与磁”这一专题时,我额外录制了一个“微课”视频,是关于对电磁现象的一些重点知识的详细讲解,在视频中,我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概括了一些原理,这样学生听起来也不觉得不耐烦。接着讲述了电磁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在这部分我总结了一些较关键的点方便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我还讲解了一些关于电磁现象的小知识,给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也让有兴趣的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物理知识。这个视频总共15分钟,类似这样的专题总结成为我为学生准备的周末作业。一来是希望减轻学生手头作业的负担,二来是为了让学生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学习物理,吸收物理知识,喜欢上物理这门学科。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发现学生学习物理更有动力了。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微课”教学方法的探讨,通过“微课”教学与物理课堂的相结合,我发现学生首先对学习物理的态度有所改善,不再是一味地苦读书上的定理,而是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去学习物理。除了教师自制的视频之外,我还将一些名师讲解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结合多位教师所讲的思维,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钟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学),2018(30):22.
   [2]陈江.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7(9):65.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0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