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愉悦情景 促进主动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思维比较活跃,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丰富。愉悦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课堂中生动有趣的环节激励每个孩子参与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扎实的课必定是生动的,而生动的课堂也离不开扎实的教学。
  [关键词]摆小棒;想算理;说算理
  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数学教学的发展,使得数学课堂越来越生动有趣,家长开放日后,一位家长感慨:“现在的数学课真是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啊, 特别是摆小棒环节,课件既生动又形象,一节课不知不觉中就下课了,真精彩!”然而,这句话却引起了我的反思,如此生动的课堂,为什么课后还存在很多问题,作业反馈不是令人很满意,思来想去,原来表面上生动的课堂其实学到的知识不是那么扎实,怎么才能扎实有效地教学,以下是我的一点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孩子的知识起点
  低年段的数学课堂更需要我们钻研教材,要了解孩子掌握的知识起点,往往我们觉得简单的知识点,却是很难讲得扎实生动。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教研课,通过仔细钻研教材,我先了解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加法计算由20以内拓展至100以内,个位上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要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并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了解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后,我再了解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起点。经了解,大部分孩子都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但是说不清是怎么算出来的,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个便是我本节课的重点。
  二、创设有趣情景,鼓励学生参与
  计算教学是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片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故事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
  师:(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打招呼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生: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师:大头儿子要看今天谁坐得最好,谁最爱举手回答问题,谁是最棒的,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学生有意识地坐好了)。
  师:好!我们今天跟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起开始学习。
  生:开说车口算。
  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看见大家知识掌握的这么好,非常高兴,这时来了两位小同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小林已经写了 25 个字,还要写 2 个字
  生2:小红才写了 20 个字。
  师:谁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1:小林比小红多写多少个字?
  生2:小红和小林一共写多少个字?
  生3:小红比小林少写多少个字?
  师:同学们真棒!你们想知道小头爸爸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吗?
  出示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谁来解决。
  生: 25+2=27
  接下来就是探讨如何计算25加2,不出所料,孩子立刻答出25加2等于27,我便提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平时我们怎么来算呢?学生说:摆小棒。我马上请同学们利用小棒摆一摆,从孩子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开始,小棒就成了孩子们认数,理解加、减法算理的忠实伴侣。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取摆小棒——展示摆法——汇报算法——归纳算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摆、想、说的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使抽象的算理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和算理的初步理解。擺完之后与同桌讨论自己的想法。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怎么算的? (演示)
  生:我是这样摆的:左面摆了2捆小棒表示2个十,再摆5根小棒,一共是25根小棒,再在右边摆2根小棒,一共是27根小棒。
  师:这个27是怎样得来的?
  生:我先把单根小棒加起来2+5=7,再用20加7等于27,所以25+2=27。
  师:非常好!
  在教学中,我把教学重点都放在摆、说上,一般每节课在说算理这一环节上让全班孩子说一遍,所以,新授中孩子们很容易想到知识点的迁移,用旧的知识来解释了新的知识,这个自我迁移的学习过程,帮助孩子更加扎实地掌握这节课的重点。在教25+20时除了动手摆之外,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孩子自己理解新的知识点,孩子们俨然变成了课堂的小主人,举手特别积极,教师轻轻松松地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多让孩子们表达,他们便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才是扎实有效的课堂。
  三、让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真正结合起来
  1.摆一摆
  会百以内加减法的学生已经不在少数,所以本课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像25+2=27和25+20=45他们可以口算出结果,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算,而“为什么这样算”恰恰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课堂上我并没有满足学生说出题的计算结果,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小棒理解了算理,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时,要让学生学习有明确目的性,不能把学具当玩具,学生在操作学具时,边动手操作边说方法,真正实现手、脑并用,把思维过程和动手操作过程完美结合起来,但此时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头脑里有一个从算法走向算理的转变过程,这一点是学生正确口算的关键一步。
  2.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棒!解决了小头爸爸的问题。大头儿子也有问题,谁来读一读。
  生: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师:谁来解决小头儿子的问题。
  生:25+20=45   师:同学们真厉害,“20+25”的结果是45,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我们还摆小棒好吗?取小棒开始摆吧!请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请其他同学认真地看看他的摆法和你的是不是一样!
  生:我是这样摆的:左面先摆2捆,每捆10根,再摆5根表示25,右面2捆小棒表示20,先算2捆+2捆=4捆也就是40根,再算40+5=45,所以25+20=45。
  师:45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我是这样算的,把25拆分成20和5,先算20加20等于40,再算40加5等于45,所以25+20=45。
  师:不摆小棒你能说说25+20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在教学中,单纯靠小棒的操作來计算是不行的,我们还必须要脱离直观操作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怎么计算。于是我让学生收小棒,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一举两得。这节课紧紧围绕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进行训练,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算理上,用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中明白算理。
  3.比一比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跟同桌说说。
  生:“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十位上的数。
  生:“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先算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师:你们回答的太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在计算时,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加十位上的数。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直接相加。
  两道例题计算完成后,我让学生比较25+2,25+20有什么不同?比较算式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是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而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由原来的数形结合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这正体现了数学化思想。
  由于引入孩子喜欢的动画片人物调动了整节课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虽然再一次巩固练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但孩子们并不觉得枯燥,甚至下课之后还意犹未尽。这节简单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节扎实的课必定是建立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课堂中生动有趣的环节激励每个孩子参与其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每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扎实的课必定是生动的,而生动的课堂也离不开扎实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沈正会.关键在于教学思想的转变 [S].小学教学设计,2002,12.
  (责任编辑 陈始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4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