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翠芳 孙备

  摘 要:目前,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各高职院校,成为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本文以“雨课堂”移动学习平台为工具,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考虑。以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在该模式下教师能够实时的、客观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雨課堂; 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145-0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如互联网通讯、智能终端设备等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教育在信息时代的变革下也迎来新的发展方向。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到,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构建高效信息化课堂[1]。《光明日报》提出教学信息化必须面向教改实际。可见,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已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概念应运而生。
  1.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线上”+“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必备活动,不是辅助教学手段或锦上添花。“线下”教学是“线上”的学习情况的补充和完善,也不是照搬传统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当前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学习者由浅层次向深度学习过渡。
   “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联合研发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学APP软件,它将PPT、智能手机、微信、MOOC、微课等融为一体,目的是通过“线上”学习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增加师生互动,使教学过程更为便捷。
   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工作方式的同时,缩短了空间距离,冲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雨课堂”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具备信息时代的特征。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通过互联网工具将智能终端设备——手机转变成学习的工具。通过课前推送课件预习、师生沟通并及时反馈问题、上课手机扫码签到、在线互动,如发送弹幕、实时答疑、数据分析等形式,成功解决了学生到课率低、抬头率低、入脑率低的问题,同时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对课前、课上、课后的三个重要环节都赋予了全新的体验,为师生提供了个性化、完整化、立体化的数据支持,让教与学更明了。这一模式的特征就是“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黑板”,这种教学改革模式的推广与应用预示着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必将走进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2.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复杂学科,它将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当前各种机电产品已经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随着市场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大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性人才的能力及知识结构要求都在逐步提升。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国内外高校及技术学院相继开设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课程。
   虽然数量与日俱增,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高质量、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思考机电一体化的课程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如何改革?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相互参考,虽然课程名称略有差异,主要内容却不尽相同,缺乏专业特色。
   (2)课程的种类复杂,培养目标模糊,知识结构也比较笼统,理论性强,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
   (3)教学方法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教学,如板书、多媒体等,以教师为主导,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学,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4)课时较少。由于时间限制,有些课程的课时设置比较少,加之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一些教学内容课堂上不能更加细致地讲解,学生一知半解,课下又缺乏自主学习,致使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往往课程结束后,学到的也只是课本上的一点基础知识,远远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普遍采用“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50%”。平时成绩包含出勤率和平时作业,平时作业难免出现抄袭等现象,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缺少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通常也是临阵磨枪,或者对老师总结的重点内容死记硬背,完全机械式地学习。这种考核方式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不能真正学会该课程,甚至有些学生考完试就会忘记课程内容,更别说对所学知识加以实际运用了。
   另外,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经常出现的现象。许多高职院校重视力度不够,教学经费不足,致使硬件设备缺乏,学生实验、实训自己动手的机会少。只能安排大量的理论课程,程度好的学生还能纸上谈兵、程度差的却懵懵懂懂,致使实践教学成为专业发展的短板[2]。
  3.“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研究混合式教学主要从教学环境、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资源几个方面来进行。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翻转课堂。
  3.1教学环境要求
   首先,“雨课堂”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连接来运行,需要学生使用自己的手机网络或者学校全覆盖的无线网络,这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地域空间限制。没有网络或者网络运行不顺畅都会影响“雨课堂”的正常使用。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无线网络。    其次,“雨课堂”以智能手机为载体。需要学生和教师每人一部手机。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手机几乎是人们的必备品。但是,目前学生应用手机主要是娱乐,消遣。“雨课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让学生变“废”为“宝”,借助“雨课堂”的功能来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养成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好习惯。
  3.2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
   “雨课堂”可以类比一个智慧教学的工具箱,教师可以从中选择、搭配自己感兴趣的工具来影响和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者的有机联系[3]。本文结合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3.2.1课前-预习。(1)创建课程。教师通过“开始课程”或“添加课程”功能来生成该课程的二维码。学生用手机微信扫一扫识别二维码来加入[3]。
   (2)发布课件。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预习PPT课件(或用雨课堂的“新建课件”功能来制作PPT),教学视频(“雨课堂”支持插入学堂在线所有MOOC视频,以及来自腾讯、优酷、土豆的网络视频[3]),知识结构导图,课前思考题等与课程相关的資源,通过雨课堂的功能快速推送到学生的微信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微信进行学习。这样保证了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并且通过结构导图、精品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预习数据反馈。通过数据统计,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视频看了没有,是否完成了自学,习题完成情况。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报告老师”功能向教师提问,及时解决不懂的问题。避免问题积累,出现反感或者懈怠情绪。教师也可以通过实时数据调整下一步课堂教学方案。
   3.2.2课中-面对面教学。(1)实时课堂。学生扫码进入教室,有效提高学生到课率,避免旷课现象。课堂教学PPT可以同步呈现在学生的手机上,避免了后排学生看不清的问题。每一页PPT下面都有“不懂”、“收藏”等按钮。如果遇到听不懂的情况,学生可以点击“不懂”按钮匿名向教师报告。如果遇到重点知识,还可以点击“收藏”,以备课后复习。另外,教师还可以随时向学生发布测试题,限时答题,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教师根据课堂反馈数据进一步调整教学进度,做到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教学。
   (2)发送弹幕实现互动教学。雨课堂有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可以在线发送弹幕,通过弹幕匿名提问题或者提出课堂建议,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交流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这样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避免了学生因为胆怯或者座位远而无法与教师及时沟通等状况。
   3.2.3课后-巩固练习。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的情况做出总结。通过“雨课堂”功能推送本节知识结构导图和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课堂。通过数据统计,了解学生课后习题作答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4.结论
   “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改革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改变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传统课堂中出现的学生易迟到早退、学习没有兴趣,听不懂又不敢提问而导致的学习结果差异过大等问题。通过数据监测,形成过程性评价,有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现具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学。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却有统一的追求。未来各种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和针对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必将成为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婷,敖茂尧.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课程为例[J]信息化教学专题,2018(5):62-66
  [2]杨育彪.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交流园地,2018.10:225
  [3]周凤新.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电视节目编导基础”课程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18.5
  [4]苏豫全.基于雨课堂的中职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2018.22:5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