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明月

  摘要: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综合利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非言语行为起着辅助、甚至代替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分类和特点;其次,阐述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重要性;最后,为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0-0020-02
   一、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本体研究
  (一)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含义
  对外汉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际的场所。教师的言语行为是指教师用言语和学生进行交际的方式,非言语行为指教师和学生交流时使用的除了言语行为之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和交际方式。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分类
  毕继万先生将非言语行为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笔者借鉴其观点,将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分为副语言、体态语、客体语和时空语。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中的副语言包括教师的音量、音调和语速等;体态语包括教师的身势语、手势语和表情语等;客体语包括教师的教具、板书和衣着等;时空语包括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时间安排以及在课堂中的空间位置等。
  (三)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具有直观性、个体性、课程性和文化性的特点。
  直观性,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相比,更能直观形象地传递信息。例如,教师在讲解形容词“高兴”的时候,用面部表情就能让学生理解词义。
  个体性,指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的情况存在个体差异。例如,性格比较内向的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的次数较少,性格较为外向的教师使用次数较多。
  课程性,指教师使用的非言语行为与课程紧密相关。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汉语口语课中使用的非言语行为会比精读和写作课中更加丰富。
  文化性,指教师作为生长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人,其非言语行为必然带有中华文化的印记。例如,教师使用的中国表示“数字”的手势和其他国家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不仅能辅助教学,和谐师生关系,而且影响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态度。
  (一)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一般和言语行为结合进行,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相关图片来解释部分名词,可以用相应的体态语解释部分动词。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谐师生关系
  对外汉语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双边交流的场所,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其非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师生关系。例如,教师称赞学生时,一边用肯定的语气说“非常棒”,一边面带微笑,或者竖起大拇指,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加信任教师。
  (三)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知华、友华、爱华”
  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可以让学生在学習语言的同时习得相关的中华文化。例如,讲解“春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揖”这一手势,并使用右手抱拳、左手展开并放在右拳上的非言语行为,向同学说明这个手势是表示“祝贺某人”的意思,这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下的独特礼节。
  三、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本文从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了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情况。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方面
  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导入、讲解、练习和复习四大环节。
  导入环节中,在客体语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具或者图片、视频等引出本课的主题。
  讲解环节中,在副语言方面,教师在讲解重难点内容的时候,应该善于利用重音并放慢语速讲解;教师带读句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停顿或者断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师在进行对话讲解时,可以变化音质,演绎不同的人物角色。在体态语方面,教师可以综合利用体态语、手势语和表情语辅助讲解教学内容。在时间语方面,教师应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开口率,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练习环节中,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不能在提问结束后就立马请学生作答。
  另外,有一些非言语行为贯穿了整个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例如,在副语言方面,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发音清晰、声音洪亮;教师在课堂纪律不佳时,可以利用停顿或者沉默的方式无声地提醒说话的学生安静下来;在体态语方面,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仪态大方,不能缩头耸肩;教师在大部分时间内应该注意面部表情,保持微笑,不能面无表情。客体语方面,教师应当精心设计课堂中的幻灯片和板书,注意规范性、工整性和条理性,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时空语方面,首先,在时间语方面,教师应该严格遵守上课时间,绝不能迟到或者早退;教师应备好课,提前分配好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时间,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其次,在空间语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位于面对全班同学的位置,处于所有学生的视线焦点范围内,在课堂秩序不佳的时候,可以走下讲台,在学生中间走动,无声地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分为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文化教学。
  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在讲解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区别时,可以用纸条放在嘴巴前演示的方式;在讲解四个声调的内容时,可以用手在空中画调号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带动学生一起做出相应的手势。   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笔画时,可以利用动态图片将汉字的笔顺呈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用“书空”的方式练习,以加深印象。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动作来演示某些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手忙脚乱”时,教师可以指着自己的手和脚做出很忙碌的动作;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游戏“你做我猜”的方式让学生回顾知识。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非言语行为将抽象的语法点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讲解“先……然后……”时,教师可以用“我先走上讲台,然后在黑板上写字。”这一例句加上自身动作的演示来为学生讲解,学生看到之后就会对其用法一目了然。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利用自身的非言语行为来解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当教师讲解“太极拳”时,可以做几个太极拳的动作,利用缓慢但有力的动作解释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内涵,学生可以由此加深印象;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气”的概念时,可以利用吸气、吐气的动作和指向整个身体、头脑和心的动作以及配合言语“energy、power、quality”来解释这一抽象的概念。
  另外,因为非言语行为的文化性,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所在的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尊重学生所在的文化背景,适当调整自身的非言语行为。
  四、结语
  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辅助手段,凭借其丰富的形式和独特的魅力,在课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重视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精心设计备课环节,充分利用上课环节,如此才能让课堂更加豐富多彩、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2]爱德华·霍尔何.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10.
  [3][美]洛雷塔·A·马兰德罗.非言语交流[M].孟小平,单年惠,朱美德,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1.
  [4]亓华,陈振艳.普林斯顿大学优秀汉语教师非言语行为量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12):32-37.
  [5]孙雁雁.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1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