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溢泽 郭云飞 王帝昭

  摘   要 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校大多数都只重视学生文化课的成绩,往往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离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还差很远。因此,以小初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心素养,对当前我国的特色校本课程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校本课程的构建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构建核心素养特色校本课程提供些许理论借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指的是以学校为本,在符合国家、地方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课程由学校自己来制定。学校的老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学校的资源现状,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校本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在基于核心素养校本化课程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核心素养校本化建设存在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核心素养校本化建设显得更为迫切、更为必要。
  一、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之问题审视
  我国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课改的新目标。审视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地改进现状。
  1.特色校本课程受制于统一的课程标准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核心在于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其意味着不是对国家统一课程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学校场域内的学生需求和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学校的师资、环境、学校管理理念等多元因素进行开发。然而,在长期自上而下的课程标准体系下,学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升学作为导向,成绩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这些现状都使得特色校本课程并非基于学生的实际,教师在编制校本教材的过程中不敢脱离课程标准开发特殊化、个性化的教材,校本课程反而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内容或者翻版。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属于“统一开发”,统一步调推出校本课程和教材,并未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大量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被消耗、出现千篇一律的校本課程方案、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不理想等困境,严重制约校本课程实现特色化发展的目标。
  2.特色校本课程主体协调机制不明确
  在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的过程中,校长是主要的管理者和负责人,教师是参与者与实施者。除了这些主体,与校本课程有利益关系者都应当参加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但从目前看,除了部分发达地区,少有专家、社会人士参与到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间协作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之间的合作较为有限。特色校本课程需要与其他学校形成互动,需要办学理念和宗旨相近的学校形成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但目前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校际合作较为有限。二是专家、社区人员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较为有限。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需要教育学专家到现场开展指导,需要社区人员介入实现学校课程资源与校外社会资源之间的联动,也需要学生家长参与到过程中以研发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特色校本课程,但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与这些主体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方针、政策等,实现区域间学校在资源上的流动。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主要是以命令的方式进行干预,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或合作。
  3.规范化的特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到并存发展,学校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方面的自主权得到提升。与此相对应,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对由学校主导进行开发的特色校本课程进行评估。校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到师资投入、物资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有必要对课程开发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确保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并非仅是对课程或教学的评价,其是一个动态质量监控的过程,涉及到课程从开发阶段到实施阶段的评估。从目前来看,虽然特色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有所进展,但是总体上仍然缺乏科学性,研究的水平仍处在初步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学校对校本课程评价的认识不足,大多的评价方式仍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导向,对教育实施的过程、教育管理方面的评价认识仍然缺失;另一方面,评价的手段和技术仍然较为单一,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现成技术,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估,在评估方式上缺乏可操作性。
  二、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之对策探寻
  构建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关键是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可以自觉学习,全面综合地发展。
  1.建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1)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中小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为基础,有效结合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具体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直观体验为主,强调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感受,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学习,因此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让学生处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印象,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要以学生的综合体验为中心,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2)设置独立的校本特色课程
  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可有效利用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强、模仿水平高的优势,在我国中小学校开设小语种的专业和课程。学校在设置汉语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开展其他外语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可以将外语课程的开设作为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创造能力,有效加强学生的双语或多语沟通能力。此外,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将本民族的特色语言设置为校本课程,逐步形成独具亮点的校本特色课程,也可以增强该地区中小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3)开设灵活的校本选修课程
  學校在开设选修课时,要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对中小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开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避免造成高分低能。因此,在校本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要重视课程的灵活多变性,避免用呆板无聊、毫无创意的课程来应付教学工作。
  (4)学科课程的校本化渗透
  在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构建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是学科课程的校本化渗透,也就是对教材的进一步研发升级,因此,要在有效利用原教材资源进行重组的基础上,以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作为重点进行解读和渗透,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构建紧密的结构体系,逐步对教材进行校本化渗透。在实施中,可以首先实行试点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进一步扩大推广。
  2.开发多主体的教本课程
  (1)校长
  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导着校本课程的发展目标、规划和设计,在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校长是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领导者;对于教师来说,校长是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形成的引领者。在我国,很多教职工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观念不强、意愿不高,受过专业培训和指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校长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带好头不断学习;同时发挥顶层设计作用,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组织校本课程特色培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不断增强自身对校本课程体系的管理水平。
  (2)教师
  在推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中,教师是推行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对课程改革的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新定位其在核心素养校本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不能缺少的一环,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居于核心位置。因此,让教师在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建设中拥有真正的课程教学主导权和建议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教师根据学生需求以及自己专业的知识所提出来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定要采纳;同时要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充分调动教师在建设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中的广泛积极性,促进校本课程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学生和家长
  学生和家长作为课程的参与者,需要多学习所设计课程,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需要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好课程的构建需要老师、学校、学生、家长共同沟通,结合实际出发来设计,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改革更加容易获得理解和支持,也更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多与学校或者老师进行沟通,多反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以及孩子对于课程的理解与想法也有利于学校对课程进行补充和改进,也有利于学校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与需求。通过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4)社区人员
  一直以来,学校和社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在教育资源上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学校基于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通过社区进行更为广泛的宣传和扩散,也使社区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利。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联系机制作用,如文化宫、科技馆、博物院等,为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载体。
  3.开展多层次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1)对学生评价
  核心素养校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综合水平。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开展特色校本课程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应该是从多维度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是否提升,须结合他们在课堂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老师可以将学生在课程中的变化通过分享会的方式与其他师生和家长进行展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个人魅力。
  (2)对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学质量、教学方式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需要看教师准备的课堂材料是否充分,是否符合课程的核心,在教课时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积极作用等。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授课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多交流,通过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公开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3)对课程评价
  课程须根据学生的喜爱程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校可以举办题为“我最喜爱的课程”和“我最喜欢的老师”的公开投票活动,对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及教师进行评比。对受到学生喜爱的教师和设计课程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之间多交流沟通,在教师内部组织一些课程试讲,对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方式,提升课程质量。此外,学校还可以筛选形成一批能够有效塑造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品牌效应。
  当前,我国的教育还面临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弱、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我们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就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为核心设计的课程,相信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通过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未来我国可以培养出一大批综合能力强、全面健康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腾飞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国飞,冯虹.核心素养视角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21).
  [2] 李玮舜,刘剑玲.互联网时代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体系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7).
  [3] 高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英语校本课程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8(04).
  [4] 杜尚荣,王笑地.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特征及原则[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8).
  [5] 禇宏启.校长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J].中小学管理,2017(02).
  [6] 褚宏启.核心素养与国民素质[J].中小学管理,2016(05).
  [作者:王溢泽(1970-),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郭云飞(1974-),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王帝昭(1997-),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助理辅导员。]
  【责任编辑  王   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