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这对教育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慕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慕课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围绕学生兴趣展开的教学很快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能够使得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得到较快的提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架构水平,对学生的发展极为有利,而本文则是就慕课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慕课时代;英语教学;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英语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是使其能够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还要加强其对英语的应用能力。
一、慕课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所需人才培养内容
现如今,虽然高校会将英语这门课程列入必修课程中,但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围绕学生听和说来展开,有时候,部分高校会将英语这门课程以两三个班级共修的形式来让教师进行授课,由于学生本身的英语水平就存在一定的差距性,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很多学生都不能够如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这样不但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久而久之,还会对其英语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可是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编排在很多时候都不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对英语人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英语专业中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兼顾将会成为当下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慕课则是以开放式课堂的形式出現在学生眼前,除了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使其自主的选择课程,还可以将专业英语课堂与通用英语课堂进行结合,这对解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教师授课缺乏综合性要求
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育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可是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被沿用,教材始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大多会按照课程以及教学内容的编排进行有关知识点的讲授,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一些基础英语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掌握就可以应付眼前的教学内容,加上教师对社会性英语的敏感度迟迟得不到提升,所以造成其英语水平的严重不足。在慕课时代下,除了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技能,还需要教师掌握一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比如,视频的拍摄、录制以及剪辑,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行业信息有个基础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将来走入社会,能够更快的融入其中。除此之外,良好在线教学环境的营造,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慕课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教学的技能
在慕课时代下,教师应该转变身份,将自己变成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和引导者,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此外,还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一方面,慕课一般都是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不但内容丰富,还有很多国外的优秀课件在加持,教师要想更好的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就要对国外的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个基础的了解,这样在慕课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有关问题的设置,从而达到初期的教学目标。此外,学校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
(二)为学生提供新型学习途径,构建混合式课程模式
慕课教学是依托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教学,不受任何时间或者地点的限制,只要学生愿意,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实时学习,这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除了是一个全新学习英语的途径,还为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慕课这种形式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从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在课上提出来与教师进行讨论,这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成效,慕课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设置一些小测试,比如,学生每次完成一堂课的内容,除了会为其留下一些日常习题,还会有一些小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学生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不足,继而以此来强化自身的英语水平。慕课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为了弥补不足,就要求有关教学人员能够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结合,以此形成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在此情况下,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面授知识的同时,利用慕课教学来对课堂知识进行延伸,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知识的储备量。
综上所述,慕课虽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自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教学模式,除了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还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其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为此,教师一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继而完成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梦野.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
[2]赵启苗.浅谈慕课时代下中药药剂学教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