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余芳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强调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相关知识,探究规律,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知识的体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具体的,需要借助直观的教具教学,现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研究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数学教学;运用反思
  一、 研究背景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陶行知先生通过自身实践,发现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动手操作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著名教育家咸富莲、周福盛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对新课改的启示》中认为“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终身性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引作用。一年级学生思维是直观的,数学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展示抽象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 相关概念界定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指事情怎么做就应该怎么学,怎么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注重每个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三、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 引导示范,提高学习效率
  一年级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尝试一切,这个阶段的学生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数学计算的学习离不开实物的支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小棒、计数器或者算盘等教具,通过摆一摆的方式,教师先动手示范,再引导学生亲自摆一摆小棒、计数器等学具,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增强她们的直观认识,在頭脑中形成认知图式,以此学习新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计算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图像,通过示范引领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提问学生13-9怎么算?数字是很抽象的符号,开始教学时学生是无法直接计算结果,提醒学生先有序地摆出13根小棒或者圆片,思考如何再拿走9根小棒或者圆片,有几种运算方法。根据小棒摆的个数,可以直观地看出有3种方法。第一种先用13根小棒减去3根,再用得到的10根小棒减去6根。第二种先从10根小棒里减去9,再把剩下的1根和3根合起来。第三种方法是先想9根小棒加几根小棒得到13根小棒。运用陶行知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经历数小棒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教与学融为一体的思想,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思维,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 实践操作,丰富数学知识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思想而引申出来的,陶行知先生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探索知识的乐趣,体验知识的生成,增强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做学教合一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还能帮助他们在课外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比如在一年级学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平面图形时,学生都需要拿出自己带的积木(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球),通过引导学生先观察积木的形状,找到积木上面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把积木放在纸上,把相关的图形描摹画下来,通过直观的物体,让学生体验画一画的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物体从“面”从“体”探索的过程,把抽象的平面图形转化为具体的图形,进一步体会作为平面图形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物体上某一个面的形状,再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是用积木的哪个面,再通过“认一认”的活动,加深印象,画出正确的图形。最后教育学生指着长方形是用哪个积木画出来的,用的是这个积木的哪个面?观察积木如果用其他的面也能画出长方形吗?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丰富数学知识,建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思维。
  (三) 合作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在新一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融入了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在互动中感悟知识的形成,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同样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也依赖于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也是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数学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设定卖东西的购物情境,选定售货员、收银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可以卖尺子3角,本子5角,棒棒糖8角,巧克力1元2角等物品,教师先是示范,先是我当售货员卖东西给学生,再选择一些学生当售货员,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人民币,并且学生自己体验付钱、换钱和找钱的过程,激活他们使用人民币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初步学会解答购物活动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人民币时,通过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体验“做”的活动,并且在经历付钱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教师也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教学做合一”,从而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 在做中学,提高教学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在自己通过测量做的过程中,体会面积的大小,再通过具体的数字,计算出教室地面的面积;当学生学习统计图时,画每个班级学生人数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去各个班级调查人数,再进行画图。通过不断地实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在做中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 在学中做,增强教学技巧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是用数学的“眼光”把每天遇到的事情记录下来,从数学的角度体验和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識的热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在学中做,不断感悟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做合一,挖掘科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特点设计数学课题小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如研究“运动与身高的关系”“买一百送一百里的秘密”“理财窍门”等数学小课题,联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在数学的课堂上,带领学生怎么学,就怎么做,怎么做,就怎么学,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效果。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直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重任,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传承人类的智慧结晶。数学教师想要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有专业的态度,在实践学习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自我。在提高教育专业性的同时,不断学习陶行知思想,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始至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热爱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才能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的成长。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在学习中扩展专业技能,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在教学中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直观的物体理解,才能不断地加速自己专业化进程,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思考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教学做合一”的问题,对提高小学教师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对探索小学数学教育的整体改革也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学习陶行知思想,提升其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娟.指导数学教学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J].现代特殊教育,2012.
  [2]林丽霞.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
  [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讨论集[M].上海:上海儿童书局,1943.
  [4]汤月兰.小议教学做合一[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71-72.
  [5]陈跃英.“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尝试[J].职业技术,2013(12):33.
  [6]王燕.灵动数学课堂 教学做合一[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65-66.
  [7]王明敏.实施“教学做合一”理论 让数学知识在“做”中自然流淌[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115-116.
  [8]孙秀芬.小学数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之我见[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5:2.
  [9]龚淑兰.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十三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7:1.
  作者简介:
  余芳,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