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学专业课程研究导向型教学应用实践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研究导向型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起到引导、支持与服务的作用。通过在会计学专业《学年论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研究导向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导向型教学还应关注大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过程性评价的客观公正、团队沟通的积极高效、育人环境的构建等问题。
  关键词:研究导向型教学;创新能力;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2-0213-02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公众对高等教育呈现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互联网+”、大数据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冲击,除运用到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手段外,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会计学专业由于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琐碎、专业知识更新快等特点,导致教学改革的推进进程比较缓慢。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课堂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以《学年论文》课程为例,探讨研究导向型教学实践,以期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研究导向型教学在《学年论文》中的应用实践
  (一)课程现状
  《学年论文》旨在培养本科生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专业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共32个学时,要求学生在学习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后,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教学中,除了规范学位论文的基本结构与框架外,还要介绍论文选题、文献收集、写作技巧等论文写作知识,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规范的专业论文。尽管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但是由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基本上全部毕业生都进行了选修学习。以往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课程期末由学生撰写专业论文,教师给定最终成绩,但是发现结业论文的问题较多:一些论文的格式不正确,或存在残缺;对于文献收集标准的理解有偏差;文献综述评价部分缺乏针对性;整体文章缺乏前后逻辑关系等。
  (二)《学年论文》课程中应用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实践
  为了提升《学年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按照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课程组成员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再造了课程教学的实施流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了学习小组,完善了评价标准,在连续两届毕业生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改革,经过结业论文展示及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辅导教师和毕业生的反馈良好,达到了提升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改革后整学期(16个教学周,共32学时)分为三个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1—6周):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讲解专业论文格式与规范、论文选题、数据文献收集方法、数据处理技巧、文献综述撰写等基础知识,描述课程最终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和要求(每小组集体完成一篇规范的专业论文,进行集中展示和报告)。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论文撰写的基本常识与流程。
  第二阶段(7—12周):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充分利用课堂外“非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方式是实地调研、分组研讨、专家访谈、定期汇报、互助学习等,主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等。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保证每组专业成绩优秀与一般学生相结合,成员可以按论文写作模块进行分工,也可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进行分工。由于课程最终只要求每个小组集体完成一篇规范的专业论文,如何选择组内全部成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是论文撰写成功、出色地完成课程目标的关键。选题时间为2周(第7—8周),第9周汇报选题,确定论文写作题目。由各小组组长提名的汇报人对本组的选题过程进行描述,汇报选题背景、意义、选题的可行性及写作计划,最后由全班同学及任课教师对该组选题进行打分,作为该组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
  撰写论文(10—12周):按照既定分工进行文献收集、实地调研、数据整理、文献综述,每周初、末汇报实施进度与计划完成情况,组成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辅之以必要的监控,可以建立微信群,也可以在专门的课程网站实施监控,要求各小组每天上传论文撰写进程。通过教学改革证明:课堂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大量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以外进行;学生在课堂以外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资料,分析数据,进行社会调研、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其学习效果完全出乎教师意料,这更坚定了应用研究导向型教学改革传统授课的信念。
  第三个阶段(13—16周):论文展示与汇报。由各小组提前在会计学院网站进行海报宣传(汇报现场人气作为最终小组评价参考)。某一小组进行展示汇报的时间为1个学时,汇报完毕后进行现场提问,最终由学生打分,综合教师评价评定期末成绩。展示汇报的具体形式由小组自行决定,不仅限于传统规范的PPT专业汇报,也可以采用视频、图片等形式。
  二、研究导向型教学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
  研究导向型教学分为研究导向的“教”与“学”。顺序完成教学改革,大学生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至关重要。通过积极启发、引导,启迪学生思考;通过头脑风暴式课堂讨论,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同时,Ming-Zher等(2010)利用可穿戴式传感器来监测学生整周大脑的活跃状况,发现在传统讲授式课堂上学生的大脑最不活跃,而在做实验、考试、自主学习、课外实践时大脑更活跃。所以,在改革课堂教学外,还要注重发挥课堂外“非正式学习”的作用。要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资料查阅等,将专业学习拓展到课堂外。
  (二)过程性评价的客观公正
  研究导向教学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而如何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尤为重要。除了增加过程性评价次数,教学中还要防止组内学困生“搭便车”,防止学生打分时主观随意性强或出于某种需求有意歪曲对方等行为发生。为了防止组内学困生“搭便车”,课程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如教研组要求课程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写作进程,最好是见面沟通;如何防止部分学生故意歪曲评价,主要通过技术手段,设置学生评价离差指标,如果某生评价分数与全部参与者评价均值的离差大,则说明其可能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主观故意行为,会直接影响其个人评价。
  (三)团队沟通的积极高效
  团队沟通协作在研究导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小组成员分工沟通协作,实现个体知识与成员间知识的分享,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锻炼大学生的领导才能。如何保证团队沟通协作效果,除了均匀分组、相互协作,组长还要合理选择沟通时间,共同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后再进行分组讨论的效果较好。再者,对于专业任务不能机械分工、专业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否则,生硬地把各人研究结果拼凑到一起,会缺乏整体协调一致性。
  (四)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环境的构建
  学校是以上级评估考核指标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还是真正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是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根源所在。所以,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营造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应有的素养和智慧,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各教学院系专业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调研社会需求,制订明晰的育人目标,而不是盲目地照抄、照搬一些所谓名校、名专业的培养目标。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全部职能部门共同为实现育人目标提供支撑与服务,以保障教育策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王艷.会计教育理念与创新能力培育——基本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6,(2):89-94.
  [2]张晓军,席酉民,赵璐.研究导向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及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9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