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教育需要引进和创造更多的“专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2-0070-02
  现实中,很多职业学校脱胎于普通中学,有着太多普通中学的印记,“职业性”体现得并不充分。这就导致了一种普遍的认知:职业学校不仅不应该向普通中学学习,而且要尽可能去除普通教育的痕迹,以实现彻底的转型。既然在千方百计地“去普高化”,如果再反过来向普高学习,似乎是逆潮流而行。
  职业教育要实现高品质发展,自然应敞开大门,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教育成果。不仅应向同类学校学习,也要向不同类型学校学习,甚至还要向企业、行业等社会组织学习。职业学校向同类学校学习,很多经验与做法可以直接“拿来”;而不同类型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特色往往不能直接移植,需要经过艰苦的转化。
  北京十一学校在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公认的教学成效,不但值得普通中学学习借鉴,对职业学校也有借鉴意义,关键在于借鉴什么、怎么借鉴,如何避免生硬的移植,保证良好的“吸收”效果。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在引进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体系时,没有“依样画葫芦”,除了由分层分类的学科课程组成的基础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综合实践课程、艺术体育课程外,始终坚持以职业认知课程为引领来构建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这种课程体系在引进别人“专利”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专利”。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奉行“拿来主义”,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不论是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盲目引进,简单套用,最终不但未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喪失了自己的教育特色。职业学校需要“采众花而成蜜”“冶百金于一炉”,更需要不断地改革探索,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形成属于自己的“专利”。比如,北京市首次推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创新,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创生出一系列做法,如开发援助课程、知识拓展课程、研习课程、研学课程、志远课程、思乐课程等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系列教学变革,如讲台“边缘化”、课程“选择性”、学习“小学段”等,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最适合的学习路径。职业学校的“专利”始终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无论是引进的转化落地还是立足本土的改革探索,实践始终是“专利”涌现的源泉。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专利”才能锻造高品质的职业教育,这就需要职业学校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实践努力探寻适合职业教育的校本形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2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