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影像:儿童习作的生命化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儿童的习作充满情感且富有童真,洋溢思维而又观照生命,是儿童在觉醒状态下对体验或经历的觉察所形成的动态影像。构建、优化儿童习作的心理影像,能够帮助其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情感、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和思想认知,真正实现“以我手写我心”,实现儿童习作的生命化表达。
【关键词】心理影像;习作教学;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1-0034-04
【作者简介】顾渊雨,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二级教师。
一、儿童习作中的心理影像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想象》中提到“心理影像” [1 ]这一概念,心理影像是一种意识行为,是一种想象意识,区别于知觉、记忆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不仅能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2 ]心理影像是一种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或者说是觉知,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涉及感知、思维、情感、想象等。
儿童习作心理影像是儿童在觉醒状态下对体验或经历觉察,在内心或大脑中形成的影像。“意识是脑的活动,是精神现象而不是什么实体。” [2 ]它是儿童在大脑里建构的一个动态影像,是儿童认知到自己对体验或经历融入感知、思维、情感、想象后所形成的影像场景,不是儿童记忆中存在的体验或经历的客观再现,也不是现实中的客观场景、画面或声音,而是围绕习作主题基于已有经历和即时想象而建构的习作影像,具有其生活化、自發性、直觉性。
(一)生活化
从呱呱坠地起,儿童便自发地与客观世界发生了联系。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做、亲自体验,由此自发产生对周边的人、事、物的主观态度、认知、价值取向等,从而进行一定的评价、筛选、记忆、联想等心理活动。儿童对这些心理活动有一定的觉察,这是儿童心理影像形成的主要来源及过程。储存在儿童记忆中的心理影像是极具生活气息的,是真实的。习作心理影像是儿童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觉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产物,这些影像大多是儿童生活的积累、经历的延续。
(二)自发性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性格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事件或人物,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情感体验都未必相同,极具个人色彩。“写作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离开了自我,写作就会灵魂出窍,魂不附体。” [3 ]因此,即使儿童经历的是同一事件,他们的习作表达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拥有心理影像的儿童习作,是儿童觉察到自己正在对客观事件进行选择性的感知、思考、联想、记忆等而自发构建起来的独一无二的意识表达。
(三)直觉性
心理影像是儿童自我意识下对生活、学习中发生的事情或经历进行感知、思考、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即时性、直觉性。儿童迅速、果断地意识到自己在对事件、人物等进行初步感知、筛选,选择对其心灵产生共鸣或撞击的部分进行心理影像的建构。即在短暂时间内,儿童能意识到自己在对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将其演化成一段连续的动态影像。这是儿童直觉性的心理行为,此时构建的心理影像是即成而主观的。
二、习作心理影像的生命化
“我手写我心”,习作就是儿童讲自己想讲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抒自己想抒的情,因此儿童如果觉察不到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就无法写出情真意切的话,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感知、想象与思维等,就无法写出有童心童趣的话,无法真正地表达自己。
心理影像是儿童觉察下的动态影像,是儿童觉察了自己的感知、想象、情感而建构的动态影像。而习作心理影像是儿童通过提取、优化生活心理影像后的物质化表现,是儿童心理活动、自我觉察、关照生命的物质化表现,是儿童真正表达自我的载体。
(一)习作心理影像充满着质感的画面
习作心理影像是儿童下意识构建的动态影像,它直接反映儿童真实的内心诉求、真切的生命呐喊。“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在对话” [4 ],拥有习作心理影像的儿童,能意识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情感,能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想象等。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想发出的呐喊。因此,写作时,他们会对自己的体验或经历进行有意识地想象,创造、再造或幻想自己最渴望的场景。他们最渴望用“自己的话”写文章。
在生活中建构了心理影像的儿童,写作时脑海中会自发、主动地闪现一段段连续的画面,即一段段动态的影像。他们会有意识地将与习作主题、中心相关的影像调取出来,将其运用到习作中,他们的习作充满了质感的画面。这些画面是他们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后构建出来的,如认知、思考、想象等。
(二)习作心理影像溢满童真的趣味
究其根本,儿童习作心理影像的形成是儿童自我意识下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的结果。儿童写作常常与其实际生活、生命成长紧密联系,写作素材往往来源于儿童的亲身经历,即客观世界的体验。儿童写作中以文字呈现的物质化心理影像,并不是儿童在人脑中对客观世界的物质再现。拥有习作心理影像的儿童不是“摄影机”,刻板地再现情景、影像,而是能将自己意识到的对客观事件的认知、情感,通过思维、联想等心理活动优化后的意识影像。
童言趣语大多是儿童脱口而出,虽说脱口而出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它更像是儿童基于一定的认知、思考等能力或生活经验的潜意识行为。拥有心理影像的儿童,能意识到自己第一时间对客观世界、事情、人物的认知、情感,甚至是思考、想象等,能快速捕捉到自己的内部言语,再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语言并未受经验的固化或模式化,而是儿童即时性、创新化的表达,充满了童真趣味。 (三)习作心理影像荡漾着绚烂的思维
拥有心理影像的儿童,其习作的字里行间折射着他对生活体验或经历的认知、思考、想象。习作中富有情感的意识表达,呈现的是儿童经过筛选、评价、记忆、提取、加工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后,建构的是对其有意义和值得存储、回味的声色相依、动静结合的一系列连贯影像。习作心理影像是儿童觉察到的宝贵生活体验,或对其精神生命成长有意义的经历,是儿童意识下对生活、生命的认知、情感、思考与想象,是观照生命的影像。
“敏感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温度;思辨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深度” [5 ]心理影像的建构,是儿童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儿童下意识对客观世界、现象等进行认知、思维等的过程。因此,構建心理影像的儿童,他们一直在不断地思考,在不断地思辨。他们的习作始终荡漾着绚烂的思维火花,哪怕是一件寻常的小事、琐事,也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意味。
三、习作心理影像的建构策略
(一)在生活中构建心理影像
心理影像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生活是构建心理影像的首要条件。解放儿童的五官,让他们在生活中用眼睛观察、用手脚探索、用心体验、用脑感悟。儿童才能将觉察到的亲身体验或经历在大脑中构建一段段生动、深刻的心理影像,并在写作中得到优化,实现儿童习作的生命化表达。
1.观察与思考并线而行。
学与思两者之于儿童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儿童对生活、生命缺乏观察与思考,大多数的习作往往是浮于表面的流水账或假大空的套话。因此,教儿童对生活、生命的观察与思考,是构建儿童心理影像,让儿童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基本条件。
回归自然生活,丰富实践体验。“人的生活状态或许有好有坏,对写作而言,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生活状态造就了写作的多样性、丰富性。” [3 ]回归自然、体验生活是儿童最好的生命成长状态,是儿童写作的根基和养分。儿童需要大量的生活体验,才能构建一段段鲜明、深刻的心理影像,才能为写作提供大量真实的素材,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尊重自我表达,关怀思维成长。当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后,自然而然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观点与看法。教师必须营造宽容、轻松的心理场,引导他们不断地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儿童的生活、生命体验在思考中不断得到升华,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观察越多,思考越多,表达越多,意识越敏感,儿童的心理影像就越丰富,越立体,越有生命意义。
2.筛选与记忆同步更新。
每天从睁开眼睛的一刹那起,儿童就在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其中有许多往往是重复而又单一的,很难给儿童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必大量储存、记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只有经过创作者的过滤和酿造,才能制出美酒。儿童应该从大量的亲身经历中筛选出对其生活、生命有意义的事情进行记忆,将其压缩成一段段心理影像进行存储。
其一,寻找微小细节,放大情感体验。生活中有许多的小事、琐事,其中就藏着点滴“曲折而跳脱”的细节,充满了童真童趣。这些微小细节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需要儿童放大并构建心理影像,助力写作。其二,聚焦精彩情节,定格动人画面。书写着儿童生活、生命呐喊的事情,都可以构建成一段段心理影像。儿童在筛选时可以像拍照、摄影一样聚焦精彩的情节,将最动人之处,一帧一帧地放大,一帧一帧地构建,生成精彩的剧情。
(二)在习作中优化心理影像
儿童的心理尚未发展健全,他们需要一些外在刺激来唤醒、开启、提取沉睡在记忆深处的心理影像。因此,儿童会运用“具化关键词”“情景再现”来提取心理影像。在通过文字表达出心理影像的物质形态时,儿童会重新构思,排列梳理和加工表达,以此进一步优化心理影像。
1.搜索与提取齐头并进。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及时复习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即儿童要将心理影像长期保存,就必须及时提取,借用文字表达来加强记忆。因此,教师要引导儿童及时、巧妙地提取心理影像,这样才能保持其完整与清晰。儿童在习作中优化心理影像,也有助于其再次认知、思考,触发更深更全面的思维与情感。
具体来说,可以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具化“关键词”,直指影像主题。关键词就像提取每段心理影像的钥匙。提起某个关键词,儿童马上能进行“头脑风暴”,联想到与其有关的所有心理影像,并且提取出最亲密的那段。具化“关键词”,给儿童提供更多线索,有效地唤醒、回忆、筛选、提取与其主题关系紧密的心理影像。另一方面,再现情景,聚焦影像高潮。在重现的情景中,儿童会自发产生一种熟悉感、一种亲切感,从而唤醒、提取、聚焦与其相关的心理影像。儿童可以运用照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或是表演、对话等再体验的方式来补白、再现情景,唤醒、提取、优化心理影像。
2.梳理与表达相辅相成。
心理影像沉淀在儿童的大脑中,是儿童对某一事件认知、态度、情感体验的意识性动态影像,是精神现象。运用多种方式提取出的心理影像,是片段式的,是有侧重的。因此,儿童还需要在言语活动中来优化这一段段心理影像,使其能更完整、更立体,有层次、有深度,更能表达出儿童的知、情、意。
其一,巧用变化轴,梳理心理影像。心理影像的建构,与时间、地点、环境关系紧密,儿童在写作时可以巧用时间轴,梳理出较完整、全面的心理影像,使其表达得更有条理,表现得更有层次。儿童也可以通过地点或环境的变化来梳理心理影像,使其表达更有条理,更具情态。
其二,渗透多种方法,优化心理影像。在写作时,儿童会运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地来优化心理影像,表达自己的知、情、意。儿童抓住某一个细节、某一处场景,用上特写镜头、比喻拟人等表现形式或写作手法,进一步优化心理影像,从而使得习作更有情、更有趣。
【参考文献】
[1]萨特.想象[M].杜小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13.
[2]胡寄南.人的意识和意识的产物[J].心理学报,1984(2):135,137.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0.
[4]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2.
[5]管建刚.我的作文训练系统[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27.
注:本文获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