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职业能力的《急救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教学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急救护理》 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文章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基于急救护理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优化,专兼职教师共同研讨并开发制作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并运用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急救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重要的职业能力,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效果。该课题组结合教学实践,在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证研究。
   关键词:急救护理;职业能力;在线开放课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2-0044-04
  《急救护理》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主要研究灾害救护及危重症患者现场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等内容。教学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符合临床护理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临床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1]。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2] [3]。
   为了提高急救护理教学效果,《急救护理》课程教学组采用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重庆市《急救护理》在线开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将就学校《急救护理》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及运用情况进行具体介绍。
   一、课程设置
   学校《急救护理》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完成解剖、生理、病理基础医学知识,也学习了健康评估、护理学导论等护理专业知识,为学习急救护理奠定了基础。开设的《急救护理》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4学时,理实一体教学20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
   经专兼职教师共同讨论决定,选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张波主编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组教师共同编制了校本教材《急救护理实训指导》。
  二、课程建设
   1.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与重组优化
   《急救护理》课程内容受教材的制约,不能将临床的新技术、新理论融入教学。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相比临床滞后,课程内容偏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4]。
  因此,课程组教师组成调研小组首先到重庆市各级实习教学医院进行急救护理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急救护理专家、护士长、护理骨干共同研讨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共分析归纳出11项常见的急救护理岗典型的工作任务、31项急救护理岗位能力要求,然后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并结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急救护理》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设置(见表1)。
   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将急救护理分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护—重症监护”三部分。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增加了急救护理综合情景模拟部分。 教学中用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来驱动教学过程,注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融合,引导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过程。
  2.《急救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1)《急救护理》在校开放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课程资源的建设要符合教学发展需求,构思精巧、层次分明,实现教师运用、学生易用,且兼具社会服务共享、校企协同建设的特性[5]。因此,课程组专兼职教师共同确定《急救护理》在校开放课程建设的新思路:①以培养护生急救护理职业能力为本位,专兼职教师共同研討、设计与开发教学资源。②开放课程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并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并举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③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建设通用型、易学型的教学开放课程,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④开放课程不仅能成为提升《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质量的辅助教学资源,也可以服务于社会大众,使课程能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2)构建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结构模块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注重“教”,而忽略了学习者的角色。“教”与“学”的交互性不强,学生学习仍比较被动,学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课程组将开放课程的管理平台分为3个一级栏目,分别是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统计分析。在一级栏目下完善了不同的子栏目(如图1所示)。尤其教学管理模块中增加了在线测试、答疑讨论、作业批改、学习排行、测试管理等,以增加师生互动,增强教学的交互性。
  (3)梳理规划在线开放课程的知识点
       按照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组专兼职教师共同研讨将急救护理教学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梳理并将其碎片化,共同讨论如何更好地呈现碎片化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课程组设计了在线开放课程知识点整理清单(见表2),列出课程知识点规划(视频与非视频资源的建设规划)。通过梳理规划,教学团队的专兼职教师清楚地知晓所负责的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拍摄等进度安排。
  (4)开发优质的在线课程内容资源
   拍摄前,专兼职教师会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结合上述的课程知识点规划对每个知识点的安排进行讨论,逐一确定。讨论最适合相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制作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尽量简单易懂,又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如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常用的技能采用了现场情景演示拍摄手法,动脉血气分析、人工气道的护理在操作演示的同时还添加了动画,重症监护的部分内容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实景拍摄,此外根据教学内容还应用了录屏、思维导图、访谈等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整个在线开放课程共开发制作PPT163个,视频资源63个,图片、案例等非視频资源100个。学生和社会大众不仅可通过网页随时查看各种教学资源,而且可下载App在手机上浏览学习,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与通用性。
  三、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施
   1.理论教学实施
   理论教学时,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心肺复苏时,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对于常见急危重症疾病救护,如心肌梗死患者救护、中毒的救护,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在线课程学习网站,发布学习任务、案例、预习内容,学生先预习思考,通过平台数据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前、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可以在线进行测试,学生也可以随时通过平台对学习中的疑问在答疑讨论区中留言,与教师进行交流,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是教学交互的过程。
   2.实践教学实施
   学院急救护理实训室包括单项训练实训室、理实一体实训教室以及模拟重症监护室,配有较先进的急救护理实训设备与仪器;重症监护室中配置了成人仿真模拟人(SimMan)与儿童的高仿真模拟实训系统和急救设备。
   在实训室中,安装了监控与录播系统,可同步进行录像,有助于课程教学反馈[6]。对于综合情景模拟实训,教师会提前一周在课程平台上发布综合情景案例。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自主模拟,遇到疑问时及时通过课程平台进行师生答疑讨论。训练学生们学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也为去模拟实训室中开展综合情景模拟做好前期准备。
   实训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景案例回顾(10分钟)—情景模拟(50分钟)—评价、反馈与总结(约40分钟)的过程开展综合情景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后教师会根据需要重播模拟的录像,师生共同讨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评价,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训练学生的急救综合能力,同时锻炼其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与态度。课后学生仍然可通过课程学习平台与教师、同学对实训课的感受、收获、改进等进行反思交流。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课程组教师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发现利用信息技术在急救护理实践教学中开展综合情景模拟教学的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了护生的核心能力,改善了学生沟通技能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9]。
   四、教学评价
   1.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后,《急救护理》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变得更多元化。除了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考勤、学习态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报告、课堂提问等)、技能考核(单项技能)与期末理论考核纳入考核外,还增加了在线学习与测试以及情景模拟综合考核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进行全面评价(见图2)。学生每学期会对教师的该课程教学进行评分,并提出建议与意见,也为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
  2.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
   学期课程结束后,平台上导出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校选课的学生有1035人,参与学生互动数1005人,学生参与讨论发帖106701次,有1008人参与了在线课程的中期考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反映运用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93%的学生表示对教学方法满意,90%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满意,95%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能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实施混合式教学前后,对学生急救护理岗前实训的案例分析成绩和技能成绩、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测评以及沟通技能进行评估,发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后,学生这些方面的考核、测评评分均显著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急救综合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7-9]。
  3.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急救护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上受益,也使课程组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建设和实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馈能力,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互动,提高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
  同时专兼职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采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教学内容,制作微视频,学会管理开放课程的平台。课程组的教师在国家级、重庆市级的微课大赛中接连获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教学相长。
   五、小结
   课程组采用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理念,将《急救护理》课程与工作任务、情景紧密联系,对接职业岗位能力,重组与优化教学内容,院校积极合作,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真实感受临床急救环境,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体验在急救的特殊环境下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为将来从事护理临床工作奠定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基础。
   从急救护理职业岗位能力调研、课程内容重新设置、教学资源的开发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实施以及课程平台的管理,课程组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急救护理》课程2011年被评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2013年升级为重庆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8年成功确立为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完整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分为3个重要的阶段,分别是课程的设计阶段、上线阶段和运行阶段[10]。在运行后如何设计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不同阶段的课程质量,以实现在线课程支持学习、师生交互、开放共享、反馈提升的效能是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与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艺,李璐寰,丛小玲,等.基于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急救护理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44-46.
  [2]林丽青.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及实践教学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1):28-31.
  [3]王红娟,荀珂.“互联网+”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暨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8):80-81.
  [4]邓辉,邓菲菲,黄小娥.校院合作模式下急救护理校内实训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03-905.
  [5]Tawalbeh LI, Tubaishat A.Effect of simulation on knowledge of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knowledge retention,and confidence of nursing students in Jordan[J].Jour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14,53(1):38-44.
  [6]周耀鹏.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信息化建设思考与实践——以《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1):39-42.
  [7]邓菲菲,邓辉.高仿真模拟教学法对高职护生护理岗位胜任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33):4198-4201.
  [8]邓菲菲,邓辉.信息化背景下以问题为中心标准化患者及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22):2730-2732.
  [9]邓菲菲.信息化背景下应用PBL+SP+情景模拟法进行急救护理岗前实训的效果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5):71-73.
  [10]张建飞,胡央波,纪雪聪.在线开放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探究——基于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7,30(6):19-24+37.
   (编辑:李晓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8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