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言文在初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分值逐年递增。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才能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教师需要分析研究历年中考试题,从中考文言文命題的趋向和特点上发现规律,从而据此开展有效的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中考文言文试题
  一、2019年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梳理
  二、2019年江苏省13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呈现特点
  (一)选材范围广、跨度大
  文言文阅读的文本有先秦的诸子散文,也有汉赋等等,所以从考查的范围来讲范围较广、跨度较大。
  综观2019年江苏省13市的中考文言文试题,选材上形式丰富。这些文本从多角度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积累。命题上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从古文的学习中体会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精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能够品读文言文的内容,而且要能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比如,南京卷扣住文言文的语言美,要求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能够通过品读与精细的解析文本不断感受文言文中的语言美,提升自身审美能力。
  (二)注重文言并重、形式多样
  首先,在2019年江苏省13市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题目设置上,都强化了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各市试题几乎都对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进行了考查。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句式特点。
  其次,各市的中考试题几乎都考查了文言文文意的概括和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分析。所以,学生在重视文言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运用。
  最后,考题形式多样。在各市的中考试题设置上,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填空题。要求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具有综合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识记
  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是学生不经常接触的。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比如,授予官职常用“拜”“除”“出”“升”“迁”来表示,要让学生具体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再比如,“革”“罢”“贬”“黜”常表示贬官、降职。还有常见的文化常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出来,如参加乡试,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举人”“贡生”,乡试、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元”,殿试被录取者称为“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等。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学生必须了解,并且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这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教师也要对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典故、修辞手法等有所了解。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言知识。
  (二)合理分配“文”与“言”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的学习上,也需要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去分析文章的内容,从而体会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美。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合理分配“文”“言”的比重。以《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为例,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课堂,发现大部分教师以学生掌握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文言常识、训练学生文言文句读能力、学生概括能力为教学的目标。但是既然要顺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变革,那么文言文中“文”的学习就必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笔者对《愚公移山》这篇文言文进行了教学目标的探索,具体如下。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的准确识别和应用。培养学生文言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善于运用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研究的方法展开,教师辅之以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愚公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实现自我的一种精神。
  (2)联系现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智者”和“愚者”观念。
  通过上述对于《愚公移山》教学目标设计的探索不难看出教师加大了教学目标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必要的文言知识的讲解,在对“文”的目标进行落实时不是几句话轻轻带过。在教学的重难点上,增加关于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的有关内容。
  (三)注重比较阅读
  在中考试题中,很多试题都将两篇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阅读,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拓展。在今天强调文化素养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学习显得更加重要,单纯的文本知识不足以达成文化传承的目标,所以文言文教学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本专题一共安排了三篇文章,分别是《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编者之所以将这三篇文章放到一起是因为它们都是“记”。“记”是一种文体,所以教师在教授文本的时候要让学生明晓这三篇文章作为“记”这种文体的共同解读方法以及在情感抒发上的不同之处。下面是《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两篇文本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记”文体特点。它在内容上是写人记事。
  2.引导学生探究《桃花源记》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
  3.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事件。理清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
  4.通过事件的描述,分析“渔人所见之景”的特点。
  5.分析文本中所出现的人物形象及作用,如“渔人”“桃花源之人”。
  6.通过形象分析,桃花源环境分析,探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景,结合陶渊明的《饮酒》从而分析作者寓予的情感。
  这篇教学设计紧紧扣住“记”字展开,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从文体特点中探究学习本篇文章的方法,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学生学习活动单
  1.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文本的事件。
  2.分析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摘录语句、具体写景手法、景物特点)。
  3.分析作者浏览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结合柳宗元生平经历,分析文章所寄予的作者情感。
  5.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鉴赏,从内容、写作特点、情感上试着比较,分组进行。
  通过两篇文章比对阅读,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梳理文言文情节的基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文言文知识体系,通过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深度挖掘文本的精华。
  
  作者简介:顾海丹(1982—),女,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