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活”预习提纲,教“活”学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这一个多学期以来,经过学生的预习实践我惊喜地发现了学生在预习习惯与预习能力方面的转变。但收获之余仍面临这样的情况:在预习提纲的“我的小结”与“我的疑惑”两个环节中,成绩好的同学虽然能写出自己的所获所得但呈现出的问题还是不够给力,也就是说对教材的思考不够深入,未能发现更深刻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主要是成绩中下的学生)只是肤浅的把自己的所思、所得、所惑随意写一写,甚至出现了照书搬的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对不同程度的个别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让学生拥有有效的预习效率,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深入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符合学习实际的预习提纲。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教学教研经验我对预习提纲的设计做出以下几点改进。
  一、在预习目标的制定上,由一元走向多元
  在确定预习目标时,我不单纯以习得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把一章一节内容放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去考察,通盘考虑学生已有了怎样的基础,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应能获得怎样的发展。如预习《绝对值》时,我确定了这样的预习目标:1.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绝对值的意义,并抽象出绝对值概念,体会研究绝对值的意义。2.理解绝对值概念、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3.领悟“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在预习时应该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熟知的实例,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从中抽象出新的数学模式——绝对值。这样,学生不仅增强了对概念的感性认识,而且对其几何意义和本质特征会有切身的体验。
  二、根据学情和教材整合预习新知,用灵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数学的知识体系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之间紧密联系,教材的结构也呈现螺旋上升式。因此,课前预习的新知识必须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和再创造,把教材用活、用好,按照适当的思维形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便于预习、乐与预习。在设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预习内容时,我结合他们在小学学过三角形的经验我将预习任务重新设置为:分给每个学生10根手工扭扭棒让他们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一项颇具挑战性的预习任务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对此展开了各种尝试,甚至在课堂上解释时将三角形的边的长短与所对的角的大小都联系起来了,从而深化了对三角形的认识。经过这一调整,使预习更契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而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潜能,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及事物自身的对立与统一,体验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充满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小组预习汇报制,努力追求预习的综合效应
  如果光有学新知、做例题、解习题而没有将自我预习成果汇总整理起来的自我完善环节,那么课前预习就是残缺的。在预习提纲中的“自我小结”与“我的疑惑”环节刚开始实施时大部分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究其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差,想说的写不出来。通过与学生沟通我们决定把预习提纲中的“自我小結与疑惑”环节改成口头汇报的形式,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员按就近原则由成绩好的与成绩弱的相匹配,汇报方式是组内角色互换。这一项工作由三个班长和数学科代表共同制定完成。接着把上课时的五分钟时间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以当堂汇报形式将小组中的所得、所惑说出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同伴对话或小组合作中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逐渐改变他们不想表达的现状。当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汇报内容“去粗存精”、重组、整合。通过“汇报”这种新颖又有趣的形式达到多重功效,让同学之间增进友谊,促进学习,减轻因学习差异而带来的心理失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想懂中达到懂想,在学会中达到会学。
  我想,课前预习提纲就像一个探照灯,既能够照亮学生的预习方向,也能够照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某个局部,这个局部一旦有一个灯照着,那么我们教师在教这个局部的时候可能会更加精准,还能够让学生借助这个探照灯看得更清晰。
  责任编辑 徐国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