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课视角下中学地理课堂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笔者在处理中图版八年级地理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一共将本课分三个课时进行讲解:《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本文主要讲述在《地球的公转》课时,与传统讲解方法相比,微课的使用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1)地球的公转特征;(2)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3)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更替。微课主要运用在前两个知识点的讲解上。
  对于地球公转的特征部分,传统教学方法是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课本第6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让学生回答问题:(1)地球公转的轨道是?(黑板画出椭圆轨道)(2)地球公转的方向?(教鞭比画自西向东)(3)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变化?
  传统方法的优点是直接引出地球公转的特征,但是学生脑海中缺乏对地球公转直观的想象,很多学生并不能想象出地球公转的情况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自转状况。
  对比传统教学方法,微课的使用将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及围绕太阳的运动方向,地球在公转的同时自身不断地在旋转,在此教师可以强化自转和公转的区别,并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公转的概念并加以补充。地理概念是理解地理学的细胞和支架,是认知地理环境的窗口和根基,更是学生地理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学阶段,地理概念是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与线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很多时候老师会忽略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运动知识点时,传统教学方法是通过演示: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我们通过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到A、B、C、D四个特殊位置时,用长棒模拟光线,分别找出其对应的直射点。最后,我们根据A、B、C、D四个特殊公轉轨道位置,依次在图上作出其对应的直射点位置(图2)。
  最后分析可以得到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往返运动。
  该种方法的优点是实现起来比较简单,但缺点是:(1)考虑到是八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及抽象理解力尚没有完善建立,A、B、C、D四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代表不同的纬线,很多学生首次接触纬线圈容易记混。(2)通过地球仪模拟过程一般是在白天,教室灯光较亮,用的手电筒并不能形成类似于太阳的光线,客观条件不允许。(3)在买地球仪时,很多学生为携带方便买的是特别小的直径大概十厘米左右的地球仪,在模拟地球的公转时并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想效果。
  微课作为一种针对性强的微视频,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地球的公转,可以通过视频直观展示地球公转轨道面和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并引出南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
  明白南北回归线的形成及地理意义后,播放视频讲解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微视频,在视频播放之前讲解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同时在黑板上画有赤道、南北回归线的地球简图,让学生根据视频上所看到的内容去根据以下步骤填充信息:(1)二至日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3)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到达北回归线过程中经历赤道时是什么节气,日期是什么时候?(4)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到达南回归线过程中经历赤道时是什么节气,日期是什么时候?最终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地理课程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在讲解过程中需要真实情景展现一些地理事物,如河流、山川、大气运动、太阳东升西落、地球的自转公转等,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经常感受到,但是并没有形成最直观的理解,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绝对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新课改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那么学校地理课程不能再培养高分低能、死记硬背的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更要紧跟课改的步伐,思考怎样达成本学科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第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4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