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将任务驱动贯穿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人们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有效的途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本文以《程序的選择结构——if条件语句》教学为例,论述了如何将任务驱动贯穿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学习情境
  一、 引言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它在帮助学生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本学科教师却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刚开始是感兴趣的,但一段时间以后,兴趣会变得越来越低。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实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是比较传统,不适应当今的信息技术课堂。
  传统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上机操作”,也就是教师先通过教学广播软件给学生讲解并演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具体操作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操作任务,接着让学生上机完成并提交,教师对提交的作业进行相应的点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也能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时间地被动接受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法对学生进行授课,容易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学生在蕴涵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任务”的驱动下,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完成“任务”的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完成了这些任务,同时也建构了这节课所要掌握的新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探索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着重让学生去探索、实践,而不只是听教师的讲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探究性的学习,通过实践参与任务的解决,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很好地激发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改变了教学的模式,由教师“教学”转变成了学生“求学”。
  三、 将任务驱动贯穿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以《程序的选择结构——if条件语句》教学为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信息情境,提供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又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一点很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在本堂课学习的品质。
  好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很快融入进去,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程序的选择结构——条件语句》教学时,笔者运行“竞猜游戏”程序,让学生猜一猜教师电脑桌上“移动音响”的价格。学生如果猜对了,程序就会弹出“猜对了,你真厉害!”;如果猜错了,程序就会弹出“猜错了,再试一试!”。对这样一个简单而有趣的程序,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在竞猜的过程中,同时也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计算机对这一类问题是如何判断和选择呢?这样就将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融入了“竞猜游戏”情境中,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学习任务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把握好教学内容,认真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如果设计得好,它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引发每位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1. 任务要进行合理分层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阶段开设不一,学生接受的水平也就不尽相同,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状况,在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程度较全面地掌握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尽可能地使每位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激发。
  例如,在《程序的选择结构——条件语句》教学中,笔者在设计“任务”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第一级,编写程序实现“随机给出一个学生的成绩,让计算机判断这个学生的成绩是否合格”。此任务与前面“竞猜游戏”程序类似,这一级任务主要是针对比较基础的学生,通过巩固练习,使他们能熟练掌握if语句的基本格式及应用。第二级,编写程序实现“从键盘上输入三角形三条边的边长a、b、c,让计算机判断是否构成三角形?”。此程序的“条件”相对“竞猜游戏”程序要来得复杂,这一级的任务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让他们的潜在能力得以激发。
  2. 任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任务的设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任务的内容要源于生活,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
  例如,在《程序的选择结构——条件语句》教学中,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程序的学生来讲,这一节是比较难学的。对于这一节的“任务”,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演示时,一定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才能够突破难点,掌握基本程序设计的方法。在设计本章的“任务”时,笔者首先选取一个简单、有趣并且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竞猜游戏”程序作为“任务”。这个程序演示出来,学生马上可以互动进来,对于学生所猜的价格,程序会做出不同的反馈,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在进一步巩固练习时,笔者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成绩的判断”和“三角形的判断”,这两个“任务”也都是采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VB语言的条件语句来实现选择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三)转变学习模式
  设计好学习任务后,能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要看这些任务能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進行“驱动”了。新课程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主教从、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的在课堂中主体性,淡化知识的单一讲解。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注意如下: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为宗旨,即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个任务该如何解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先经过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有深度的理解。对于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要积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比较集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提醒和适当的指导。必要时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做学生的帮助者、指导者。
  例如:在学生完成“竞猜游戏”的程序时,笔者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了解这节课的新知识点:if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执行过程,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任务,尝试用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来解决当前的任务。这样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积极思考,全力参与到任务的解决上来。笔者在这一过程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实践任务。
  (四)加强评价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好一名指导者外,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适时的提醒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适时的鼓励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程序的选择结构——条件语句》教学中,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时,笔者便开始收集学生编写的程序,并组织程序写完整的学生通过电子网络教室演示其程序,让其他同学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有没有运行出正确的结果。对于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一起指出来,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纠正了错误,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体验了成功。
  四、 结束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莉.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究:以《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5-47.
  [2]高亚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4(10):92.
  作者简介:
  王燕东,中学一级教师,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8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