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中,需要学生从教材中不断积累、丰富修辞知识,形成修辞的运用习惯;并且学生要拥有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修辞的能力,最终达到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目标。
一、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特征
散文是最接近真实生活的表达形式,无论写人记事,疑惑写景状物,出发点都在作家的真情实感。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1],修辞具有修饰的特点。
(一)和谐美、错综美
现代散文的修辞具有和谐美与错综美是指,在一定程度上,散文的语言与诗歌的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譬如对节奏感的要求,以及语言上所追求的和谐美。除此之外,为了契合文本的格式,散文的语言也注重自由灵活,讲究错综美。正确的使用格式整齐或交错的长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与书面语句等句式,能更好地体现出散文的和谐美与错综美。
如,教材中常有文本形式看似特殊,但语言却呈现出显著的和谐之美。选文《邓稼先》[2]中开篇有这样四句话“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选文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足,并且这样特殊的语言形势下,更加表达了情感的增强与递进,也让读者更能体悟到作者的不满与愤慨。
(二)豐赡美
现代散文修辞的丰赡美是指散文的语言在稳密、平实的基础上,为了艺术化地表现文章的语言美,传递作者的所思所感,往往用陌生化的、灵动的形式去呈现美。灵活、丰富地运用修辞格是散文丰赡美的具体表现。
如,选文《紫藤萝瀑布》中,宗璞展开丰富联想,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格,对紫藤萝瀑布般的花进行出神入化地描摹。描写花瀑,“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用“瀑布”比喻花的丰茂繁盛,整体上给人一种庞大的感官体验,甚至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紫藤萝花不断生长的强大生命力;用“欢笑”“挑逗”将花瀑比作充满朝气、生命力的人,突出花的情趣及灵动之美;用“浅紫色”来形容花的味道,将嗅觉转化为视觉,感官之间的巧妙转化,使得花香仿佛具体可感。巧妙灵活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格,使得整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由内而外的散发丰赡之韵。
二、七年级现代散文修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需要行之有效的进行,就必须明确其病症之所在。本部分将从修辞内容、修辞分析角度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修辞教学内容有所缺失
就修辞教学而言,大部分师生把对修辞格的辨析作为主要内容,并且将其视为修辞教学中的常规学习活动。部分教师缺乏完备的修辞理论知识,甚至根本无意识地将修辞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中。而就学生学习修辞的态度而言,学习修辞知识的用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之外,修辞在语文的学习中可有可无。再就课堂教学的重点而言,往往集中在“背景知识及作者介绍”“作者表达的情感”等方面。修辞的学习并不是散文教学重点,文本中的修辞仅仅是作为理解文本的辅助工具,并无实际意义。以上,这都体现出了师生对修辞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的不明确。
(二)修辞教学分析角度单一
在修辞教学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修辞知识,对于修辞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的教师,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可见,分析修辞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一线,大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很少创新修辞分析方法。长此以往,师生都会缺乏多样化地转化修辞知识的能力。而课堂的修辞分析大多数情况下以课本中的例句为主,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辨认修辞格。如果是从未接触过的修辞格,教师则给出其概念,再大量分析例句,整个修辞教学过程形式单一、呆板,毫无趣味性可言。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修辞学习能力,需要教师进行知识的二次转化,即运用一些方法,转换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多样化、多角度的修辞教学,将自身掌握的修辞知识灵活地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
三、七年级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策略
改进现代散文的修辞教学现状,首先需明确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概念,掌握修辞理论知识以及认识到学生学习修辞的价值,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修辞教学。
(一)明确修辞教学内容
首先是词语的选择与锤炼。黄伯荣、廖序东版的《现代汉语》中认为,为改变表达中的平淡无奇,提升使用词语的技巧,需从“内容(意义)和形式(声音)两方面着手”去选择和锤炼词语,[3]这为修辞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因而教师在教授现代散文时,要注重修辞分析时对词语的反复推敲与体悟,这样才能更加明确修辞教学的内容。关注意蕴深厚的词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本义,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深层次体悟文本中词语的具体语境意义。但是,词语的选择与锤炼绝不仅仅是修辞教学的全部落脚点。卓有成效的修辞教学,应是在学生对写作背景和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之后,再联系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明确这一词语所具有的意义是否与它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相同或扩大,从而让学生深入体悟感知作者寄托在这一课文中的情感。
如选文《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语句,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此时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是难以拿捏的。从分析修辞角度而言,该问题意在让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通过理解词语含义的过程,达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味母亲对子女平凡且厚重的爱,触动感恩之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即就是修辞也是作者传递情感的重要渠道,因此修辞教学离不开反复的体悟。
其次是句式间的组织和调配。傅惠钧在《修辞与语文教学》中也提及,当作者“有了明确的修辞旨意,就从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同义类聚系统中选择适当的形式来进行话语组合与话语呈现”,[4]以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运用句式的角度出发,进入文学作品,探究作者如何调配和组织句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如选文《散步》中,“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该句子中字数相同,形式对称,读起来和谐畅达。或许是作者有意为之,却也达到想要表达的效果——不仅是格式上的和谐,即在意义上,上一代的母子关系与下一代的父子关系也形成了对比,同样一个“我”在母亲眼里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是“高大的”。运用这样一个整句,鲜明、显著地呈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所承载的深厚情感。
其实在选取修辞教学内容时,除以上词语、句式两个方面,还需考虑其他诸多因素,具体分析,以取得更好地修辞学习效果。
(二)转换修辞分析视角
在明确修辞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选取恰当的修辞教学角度,提高修辞教学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5]因此,在修辞教学分析中,也需采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修辞分析。首先是按现代散文类型的不同分析修辞。将七年级现代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狭义的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落脚点在于精准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在进行这一类课文的修辞教学时,教师关注多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但需要注意结合具体课文的特点。如在課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学中,可适当了解作者端木蕻良的写作背景——战争使他被迫流亡关内。在让学生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后,再将课文诗一般的语言与修辞相结合,品味修辞效果的同时,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挚情感,达到修辞教学的目的。
议论散文,既能用理说服人,又能用情感动人,结合议论散文情理并茂的特征,把握课文中的修辞知识和教学要求进行修辞教学。如在选文《纪念白求恩》的修辞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理清文本作为议论散文夹叙夹议的思路,即开始叙述白求恩支援医疗队伍的背景,进一步引出共产主义精神的论述,接着从一些叙述中论述白求恩所特有的高尚精神,结尾再以掷地有声,整齐而又灵活的排比句式——“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的精神。文本教学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强有力的修辞语言,即句式特点。修辞的学习使得学生增加对文本说理性这一特点的理解,让学生在行文中受到修辞效果潜移默化的影响与陶冶。
叙事散文,通过反映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爱憎情感。在的修辞教学中,教师要在了解散文叙事特点的基础上,再依据各自的单元提示,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要求,或是需要把握文章情感基调,或是需要关注行文结构,或是需要掌握文章发展脉络,或是通过具体描写的分析人物特征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因叙事散文篇目在七年级教材所文章,所占篇幅较多,且与修辞相结合的教学需要具体课文具体组织,在此不多作赘述。
其次是按语言风格的异同比较修辞。叶圣陶先生认为修辞教学要随时选取课文中的内容,作“彼此的比较研究”。要引导学生“随时留意自己和他人的语言”,“要比较、要归纳,”,以求更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的完美境界。[6]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什么样的表达是相对合理的,最终达到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现代散文课文实例的比较研究对于修辞的学习有很大益处。
一方面,散文的语言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散文家语言风格有所把握,明确著名散文家的语言风格。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显著特征就是好用叠字,好打比方;而老舍的语言风格,在于文本语言透露出的北京方言等。[7]另一方面,即便是同一作者,为了达到具体文本中的某一表达效果,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语言风格也有细微差异。总之,作者或用朴实平淡的语言,或用陌生化处理的语言,都是以服务行文整体主旨情感为基,最终使得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得以呈现。
如选文《雨的四季》中“春天的树”“冬日的雪”所用修辞与《春》《济南的冬天》中相应事物所用修辞进行比较;可将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与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等进行比较;郑振铎的《猫》与靳以、夏丐尊对“猫”的描写进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上方向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出不同作者对同一人、事、物的描写有何异同,感受作者语言风格间的差异,体悟所带来的修辞效果,以及感知作者所传递情感。在比较中得出,不同作品中,即便用相同的修辞方式,对同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但所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具体形象也不尽相同。可见,文本的表达主旨不同,修辞所达到的效果也灵活多变。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赏析语句或篇章的修辞时,必须要贯通全文,推敲作者用意,达到修辞的多角度分析。因此,在修辞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寻找使学生高效、快速掌握修辞知识的角度,以此来促进学生修辞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傅惠钧 修辞与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叶圣陶.卷首[J].语文建设,2015(5)
[7]褚连波.老舍文学创作的语言特征解读[J].语文建设,2016(6).
张洁,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2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