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生学情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初步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科生是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进行学习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国家科研创新的后备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培养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高校培养人才的学情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学情,这些都是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方面。通过发放学情调查问卷并对网络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找出学情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分析以及数据支撑。
  [关键词]本科生;学情;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3-0180-03
  为全面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制定相关政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了解大学生学情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研究,从概念和实证研究上了解当前大学生学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理论设计了相关问卷,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学生的学情调查,包含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策略、学习内容、教师教学、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模块;第三部分为开放性问题。问卷信度为94%,信度良好。
  本次调查从2018年4月底开始持续至5月初,依据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原则,采取无记名问卷方式,对学生进行现场施测并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8份,有效回收率96.5%。問卷回收后进行统一录入,严格进行过程管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建立问卷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综合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分类抽样和等比抽样的方式,其中, 大一学生245名,大二学生288名,大三学生310名,大四学生315名;党员197名,共青团员953名,群众8名;学生骨干348人,非骨干学生810人。
  二、学生学情调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成绩有待提升
  在“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平均分高于80分”这一项上,在所调查对象中,有38.3%的学生存在期末成绩的平均分低于80分的情况。学生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最终的考试成绩,平均分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和最终的成绩情况,如果一个学生的课程平均成绩不足80分,可以认为他的整体学习情况有待提升。
  (二)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待提升
  在“对教师的授课内容都能理解”这一项上,在所调查对象中,有36.7%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教师讲解是现阶段学院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如果在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程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在“对所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这一项上,在所调查对象中,有31.2%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接近1/3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工作的关联性认识不是很到位
  在“我认为所学内容与之后的工作是有较强关联的”这一项上,在所调查对象中,有35.7%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内容与工作的关联性不强。基于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对所学内容与工作的关联性的认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工作关联性的认识有哪些因素影响,将在后面进行讨论。
  三、学情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理论上看,影响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有学生内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等方面;外在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学习环境、同伴影响等方面。现选取在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中存在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成绩优秀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的动机类型是学生成绩是否优秀的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分,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于学习任务本身,而在于学习活动之外[1]。
  “我在校学习的动机是应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这一项,测量的就是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根据统计分析,有42.4%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其学习动机表现出外部性特征。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学习动机的来源是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与学生成绩优秀情况存在相关关系,表明学习动机的外部性特征是学生成绩优秀情况的影响因素之一。
  “我在校学习的动机是对学习活动和学科内容感兴趣”这一项,测量的就是内部学习动机情况。据统计分析,有71.2%学生的学习动机源于对学习活动和学科内容感兴趣,其学习动机表现出内部性特征。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学习动机源于对学习的兴趣”与学生成绩优秀情况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表明学习动机的内部性特征是学生成绩优秀情况的影响因素之一。
  以往的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在以上的数据分析中,动机类型是学生成绩优秀情况的影响因素。
  2.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是学生成绩是否优秀的影响因素
  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学生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与学生成绩优秀情况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表明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是学生成绩优秀情况的影响因素之一。根据统计结果,在所调查的对象中,有15.5%、59.2%的学生认为学习目标是“非常明确”“比较明确”的;有22.8%、2.4%认为学习目标是“比较模糊”“非常模糊”的。这表明,有74.8%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25.2%的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模糊。   理论上看,目标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指明作用,目标为行为指明了方向;第二,激励作用,目标激励人们一直朝向目标努力;第三,凝聚作用,科学的目标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第四,作为决策依据和考核依据。
  学习目标也是一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为学生当下的学习指明方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采取多样的灵活的学习策略一直朝向目标努力。如果学生整体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科学的学习目标,就可以促使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也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某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3.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学生,其成绩有显著差异
  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认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面对不同难度的任务情境,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有一定挑战性的难度适中的任务;而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1]。
  问卷中“基于您的自身水平,有三类难度的任务,您会选择哪一种?”这一项,就是对学生成就动机进行测量。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是学生成绩优秀情况的影响因素之一。
  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更多偏向于追求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更多的是去想如何克服困難;而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更多地偏向于避免失败,在完成任务时如果遇到挫折更加容易气馁,导致中途放弃。在校学生也是一样,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追求的是学业上的成功,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更多的是想办法解决和克服,以求得学习成绩的优秀;成就动机水平低的学生想要减少学习上的挫败感,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上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容易采取逃避的态度,只是想要保证学习成绩没有挂科即可。所以,不同成就动机水平的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同,想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其最终的学习成绩优秀情况也是不同的。
  (二)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
  1.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
  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学生所在年级是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理解程度的影响因素之一。根据统计分析,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选择“上课理解程度偏低”的人数占大一调查人数总数的比例为23.26%;大二学生“上课理解程度偏低”的人数占大二调查人数总数的比例为40.28%;大三学生选择“上课理解程度偏低”的人数占大三调查人数总数的比例为45.16%;大四学生选择“上课理解程度偏低”的人数占大四调查人数总数的比例为35.55%。
  以上数据表明,大一、大四学生比大二、大三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尤其是大二学生,他们中“上课理解程度偏低”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大二学生进入学校已经一年以上的时间,对大学的新鲜感已经消失,对各方面规章制度已经熟悉,出现了倦怠感,容易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进而影响对课堂内容理解程度。
  2.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与“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显著性水平值为0,具有很强的显著性;“教师不会只采用纯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显著性水平值为0,具有很强的显著性; “教师的教学风格比较民主”与“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显著性水平值为0,具有很强的显著性;“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与“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的显著性水平值为0,具有很强的显著性。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风格、课堂授课水平等都能够影响学生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授课水平比较高,教师可以将所教授的知识讲得更加系统透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风格的民主、教学方法的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1.不同类型学习内驱力的学生,其学习兴趣也是不同的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对胜任工作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1]。
  “我因为获得知识而感到满足和快乐”这一项,测试的就是学生是否具有认知内驱力;“我学习知识并取得好成绩是为了当上学生干部或者入党”测试的就是学生是否具有自我提高内驱力;“我学习知识并取得好成绩是为了满足家长和老师的期望”“我学习知识并取得好成绩是害怕同伴小瞧自己”测试的就是学生是否具有附属内驱力。
  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学生倾向于哪一种内驱力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具有认知内驱力的学生中,学习兴趣较高的占比79.7%;具有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学生中,学习兴趣较高的占比59.2%;具有附属内驱力的学生中,学习兴趣较高的占比57.2%。可以看出,具有认知内驱力的学生,学习兴趣在三者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具有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学生;具有附属内驱力的学生,学习兴趣在三者中占比最低。可见,来自于学生内部动力的认知内驱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在教师的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若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可以更好地将课堂授课内容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学生,可以运用广博的知识调节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风格方面,若教师不采用纯讲授的教学方式,而采取比较民主的风格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提高。   3.学习环境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学习环境的各个方面都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第一,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比如较好的宿舍环境、班级的学风、同伴的学习情况,是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整个集体的学习兴趣的。第二,学院相关管理人员对学生日常教学是否重视。学院中,从院领导到每位教学行政人员要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多与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谈心交流,把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到和对科研一样的重视程度上来,有利于督促学生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工作关联性认识的影响因素
  教师是否对所授内容实用性加以说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工作关联性的认识。根据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有用性加以说明”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工作关联性认识的影响因素之一。根据统计分析,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教师较少或者不对该门课程的有用性加以说明”的学生中,能认识到现在所学内容与以后工作有关联的学生占比39%;“教师会对该门课程的有用性加以詳细说明”的学生中,能认识到现在所学内容与以后工作有关联的学生占比69.6%,远好于教师不做说明的情况。可见,教师对该门课程的有用性加以详细说明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学生在学习兴趣、对所学知识与工作关联性的认识、对课堂授课内容的掌握、学习成绩这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从调查和理论上分析,这与学生的动机、内驱力、成就动机类型、所在年级、学习环境、教师教学等方面密切相关。本研究在教育心理学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学情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研究,后续还需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 参 考 文 献 ]
  [1]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陈宇. 策略、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
  [3] 柯友凤,龙立荣. 大学科系专业能力倾向问卷的编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56-61.
  [4] 李湘萍. 大学生科研参与与学生发展——来自中国案例高校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129-147.
  [5] 汤舒俊. 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J].高教探索,2014(6):162-166.
  [6] 常颖,范会勇. 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14-215.
  [责任编辑:刘凤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6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