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构主义理论在化学与社会通识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科洁 李万梅 章鹏飞 徐伟明

  [摘要]在理清建构的基本观点、教学设计模式与方法后,以化学与社会中硅的教学为例,通过进入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来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在硅教学中的应用。同时指出在应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时,应注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良好的、生生合作关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論;通识教学;化学与社会;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084-03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化学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它不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和其他学科都产生了交叉、融合,因此化学被称之为自然学科的中心科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学生逐渐对化学产生了误解,认为“化学是有毒的、化学很危险、化学会污染环境”。可见,有必要开设化学通识课程,让学生对化学有正确的认识。在化学通识教学中,选择一个合适的理论基础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其关注学生兴趣,以学生为本、以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课本中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既定的客观规律,当教师以权威地位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时,学生往往是无法理解的,他们需要通过亲自实践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二)学习观
  什么是建构?建构就是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反复地交互,在交互过程中不断调整、改组认知结构。这既包含了对旧知识的修整,又囊括了对新知识的吸收,而且这个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主动形成,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内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新旧知识之间会有一个纽带,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称其为知识的生长点。我们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生长点,从而优化自身认知结构,主动建构。
  (三)学生观
  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大脑中都有对外界的一个认知图式。当新的知识与自身的认知图式相符合时,就会达到一种平衡,从而将新知识完全消化吸收。当新知识与原有认知图式产生冲突时,就变成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主动调整旧的认识图式,不断与新知交流融合,从而再一次达到平衡。这种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发生的变化,便是学生的成长。可见,学生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
  (四)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内化最新的教学理念,转换课堂角色,为学生提供舞台,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再拘泥于学习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从学生在小组的参与度、贡献度等方面结合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与方法
  (一)支架式教学
  这个教学方法的名字来源于建筑术语“脚手架”,意为为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搭建一个概念的框架,将复杂的任务进行分解,使其变得简单易懂,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知识的能力,使教育走在发展前端。支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步骤。
  搭建支架,即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找到与新知识之间的关键点,抓住合适的介入点后,设置正确的步骤,以帮助学生过渡和连接知识。之后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就会对课堂上的内容充满兴趣。接下来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随后需要将支架及时拆除,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之后,他们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协作和沟通,在沟通中引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其能将复杂的知识变得明朗。最后就是多元化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师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考评不局限于期末成绩,要和组内参与和贡献相结合。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也叫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提供真实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问题就在身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教师也能够有目的地将某种情绪带给学生,使课堂生动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主动学习。抛锚式教学运用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抛锚式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问题的复杂性,将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相结合,达到“顿悟”的目的。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的方法并不难,但更好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化学学科的基础在于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或者合作实验发现问题,这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三)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机进入式教学是比较有意思的,每当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时,教师就要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满足这种需求。由于每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因此多角度、多次数地审视十分适用于某些复杂难懂的知识点。这个多次不仅仅是以时间为线,也不仅仅局限于复习,在学习新知识时,难免会与旧知识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时,重新审视知识不仅有利于修整旧知,而且能为新知的理解降低难度。对知识的多维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严谨、考虑周全的人。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硅的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这三种教学模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可以将三种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主要以支架式教学为框架,再在不同的教学版块中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来呈现。
  步骤一:进入情境。
  在创设情境时,笔者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投掷一个合适的“锚”,这个“锚”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对这堂课从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   步骤二:搭建支架。
  在搭建支架时,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这时就需要进行准确的学生特征分析。它能达到的理解层次在哪里,在此基础上搭建脚手架,以问题为主线,构建出新知识的框架。同时,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层层推进,这种逻辑感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达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步骤三:独立探索。
  教师之前已经给学生搭建了支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至于晕头转向,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在大脑中有了大致的概念框架后,教师要也要适时拆除支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构建出知识的框架。
  步骤四:协作学习。
  在协作学习时,有师生协作和生生协作这两个部分。师生协作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学生给教师的回答反馈;生生协作则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与交流。在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的学习中,有关于硅的学习可通过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的形式开展。
  部分组的汇报内容如下。
  步骤五:效果评价。
  效果评估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本次课需要评价的要点有: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汇报情况,小组合作中个人的贡献程度。在每组派代表汇报完毕后,先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让发散思维充满整个课堂;再由汇报组的学生进行内部评价,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建议后进行反思;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这时教师需要肯定学生,也需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有了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对通识课的重视程度自然会提高,参与度也会随之随高;教师会精心准备,上课时激情澎湃,这样才能构建既丰富又有趣的通识课堂。
  四、建构主义指导教学时应把握的要點
  虽然一堂好课没有固定的模板,能以任意姿态展现出来,但它们都是有共性的。像化学与社会这一类通识教育课,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将舞台交给学生,平时由教师来讲授的高新领域的新型材料、新型应用,都可以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会让课堂内容更加新奇,也会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化学新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难题,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确立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创设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它具有阶段性,根据学生现在的情况适时地抛出问题情境,以达到在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的目的,学生也能通过问题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在创造问题的同时,在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重要。教师要起到促进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适时地点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合作关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师生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友好互赢的局面,学生喜欢教师就会更愿意参与课堂,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教师从学生发散而又独特的思路中找到新的教学灵感,再反作用在学生身上,不断交互实现教育发展。而生生合作也是学生彼此学习,互相提高的过程,这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合作能力。
  五、总结
  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不应是“上课”,而是给学生讲一堂社会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隐性的提高:会学习、会处理解决问题、会交流合作、会为人处世。“故事”的选择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化学与社会而言,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利用时事新闻,也要拓宽学生的眼界——介绍化学在高新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一个个“故事”也不能离开专业知识,当学生对化学在社会中的应用表示惊叹时,就要趁热打铁解释原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全新的知识。最后,课堂不是一盘散沙,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对课堂进行理论支撑,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相对合适的选择。把握了以上几点,再认真研读建构主义理论,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勤思考、多创新,相信会有不错的结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85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