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课堂上的情境创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桂芹

   我在讲合并同类项时设计了如下的情境:拿一些硬币,其中有1角、5角、1元的若干枚,随后把问题抛给学生:“一共是多少钱?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出答案”。显然,方法决定速度,将硬币分类来查是最快且可行的。由此引入了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一课。
   对于小升初刚刚接触到空间与图形领域时,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化是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的导演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导的好,学生不但学的轻松,而且为以后图形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礎。讲“直线、射线、线段”这节时,出示亮着的手电筒和直尺,让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基于小学的认知,可以得到射线,线段的结论。对于本节课的直线公理,我插入一个实际操作环节。因为此时正值严寒冬季,为了解决咱们大家的棉衣放置问题,准备在墙上钉上木条,谁能帮我解决?学生们纷纷举手示意前来帮我,分几组合作,当钉上一颗钉子时发现木条可以随意转动,继续操作钉第二颗钉子,完成后发现木条不动了。有的小组还准备钉第3颗钉子,我并没有阻止。结束后,对比实验结果,每组都做到了把木条固定在墙上,但钉子数不同,我们从节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颗钉子足矣。此刻,我们把木条抽象成直线,钉子看成点,得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强调一下,“有”说明存在性,“只有”说明唯一性。随后有一个查线段条数的规律题,我将此类型归纳为单循环问题。改编成一列同学握手的游戏,先选5名学生来做,结果共握4+3+2+1=10次。再选8名学生做一次,共7+6+5+4+3+2+1=28次。继而问n个人会如何?显然可以得出(n-1)+(n-2)+(n-3)+……+2+1=n(n-1)÷2。仔细观察最后结果,可以发现:总个数×比它小1的数的积的一半。如6个人握手总次数6×5÷2=15。国际上的大型赛事均采用单循环比赛,若有18支球队进行单循环赛,问一共需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可以看情况而定,适当的指出双循环,如互发祝福短信的实例),加深理解。
   课前精心情境设计,最起码会促使学生有一种想说的意愿,随之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不由自主的喜爱数学。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滋有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诠释。走在教学一线的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灵活恰当的进行学科整合渗透,丰富自我。在实际生活中寻觅数学,让数学服务于实践,让数学活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989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