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结合区域游戏主题活动,教师要对孩子们的生活进行观察、分析,构建具有社会性意义的环境,让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活动,丰富自己的经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游戏 生活 建构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228-02
1 游戏内容源于生活
无论是哪个幼儿园,都有他们的特色,城市里的幼儿园有城市特色,乡村幼儿园会有很多的乡村气息。教师应该结合身边的环境,结合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展游戏。利用“幼儿园的周边环境”这一活动题材开展活动,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幼儿园是我们小朋友每天进出最多的地方,幼儿园旁边有点心店,有超市,有银行,还有各种各样的马路,还有来来往往的人群,甚至来来往往的汽车鸣笛的声音等等,都会促使幼儿去思考——在这熟悉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我们又可以去做些什么呢?
2 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往往会被孩子们忽视,这些内容深深地扎根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有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碎地、无序地,我们应该借助游戏活动把这些零碎的经验串联起来,让幼儿通过观察、采访、绘制,搭建以幼儿园为中心地整体平面、立体图。这种活动不仅强调幼儿与环境地交往,还突出以社会结构关系为基础地综合性学习能力的锻炼。
小班幼儿学习性区域取决于幼儿的兴趣,怎样才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呢,就是需要教师结合幼儿生活中的经验开展活动,让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激发幼儿游戏中的兴趣。比如:我开设了点心店,由于是小班幼儿,投放了一些半成品让幼儿制作点心,结合自己平时在幼儿园附近吃早餐的经验,制作各种花式点心,有的小朋友制作了葱卷,有的小朋友用模具制作了小蛋糕。还有的小女孩,家里妈妈会做饺子的,还用橡皮泥捏了各种各样的饺子,拿给点心师傅买给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点心店的生意很好,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去买点心,就像平时我们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去学校外面的点心店买早餐一样。买了点心回去给娃娃家里的宝宝吃,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小朋友在生活中的观察很仔细,知道怎么去超市买东西,也知道超市里的一些常规,还知道要去营业员阿姨处付钱。为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超市游戏,在超市的路口我根据观察到的我们幼儿园附近的超市,我模仿设置了斑马线,结合平时和爸爸妈妈去超市的经验,要求幼儿可以安全过马路。小班的幼儿可以选择让其参与布置的区域环境的方式,让幼儿先了解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首先,我让幼儿一起和爸爸妈妈收集一些超市里物品的材料。比如:饼干盒,饮料罐,洗发水罐,牙膏盒,茶叶盒,蛋糕盒,牛奶罐等等,让幼儿先参与进来,带来了之后,我们在一起整理超市的区域环境,让幼儿知道东西存放在哪里,还有一些摆放的规律,生活用品和生活用品放一起,吃的和吃的放一起,饮料和饮料放一起,洗漱和洗漱用品放一起等等。在游戏中,我观察到由于是和孩子们一起收拾整理的,在玩的时候就会比较得心应手,没有讲述太多的游戏规则,也没有讲述过多的游戏操作,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进行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活动方式易被孩子们接受,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为更好的实施区域游戏中社会性意义的构建与分享。
3 游戏形式的展开融合着师幼互动
陈鹤琴老先生说过: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去。要把教育和游戏完美的结合起来,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3.1 游戏前的观察与了解,给游戏的开展带来新的活力
每个主题活动都有他们的特色,比如在小班下学期里第一个主题活动是《春天真美丽》,春天的户外到处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梨花、桃花、太阳花,还有柳树、桃树等等,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帮忙带孩子去户外郊游,观察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观察的花的样子,观察花的颜色,了解花的生长季节,并请家长告诉孩子们现在这个季节是春季。利用环境的变化,结合孩子们的经验在美工区开展手工坊,在观察了各种花的形态后,我们进行了花的制作,有点画,有贴花等等,每一朵花都在孩子们的小手下做得栩栩如生,教师还可以装饰主题墙,把各种美丽的花开在教室里。由于有了初步的经验,孩子们在制作起来就不需要教师指导得太多,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样子进行制作,能力强的幼儿带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在区域里进行个别指导。
3.2 游戏中的讲述与总结给游戏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每一次的游戏中,孩子们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每一次游戏给孩子们一点时间,让他们来说一说自己或者同伴间发现的问题,一方面是总结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了孩子们善于观察的习惯。教师在区域里会设置一些游戏牌,上面的内容可以是游戏规则,也可以是游戏中的注意事项,图文结合,方便孩子们查阅。但是在游戏中总会出现几个调皮的孩子会不遵守游戏规则。第一次出现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是扮演的是一位观察者,给孩子们发现的问题拍个照,观察这个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各种言语交流和事情发展变化,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会请孩子们起来说一说中间出现了什么情况,出示刚刚拍的照片,结合平时和爸爸妈妈去银行取钱的经验,教师总结其中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会照着老师说的那样去做。比如在一个银行游戏中,一开始区域里的人会很多,因为游戏一开始每个小朋友都需要取钱,银行里会忙的不亦乐乎,但是玩了一会人就会越来越少了,经常会出现区域里没人的现象,银行里没人,就意味着来银行取钱的人取不到钱,我把这个现象拍了下来。孩子们看到了这个现象,有的孩子就会说了,“银行里的人员是不能离开岗位的,因为一直会有人来取钱的。”“对了,银行里能不能没有人的啊?”孩子们就会意识到问题了,这样一来,无形中约束了每一个来银行里做营业员的小朋友。从此以后,银行里的小营业员就基本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了。
3.3 游戏后的创新是激发幼儿兴趣的源动力
《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进行间接指导之前,教师应先成为幼儿游戏的旁观者。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儿童游戏的前提。细致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每个动作、言语,从而挖掘幼儿内心的想法。教师要做一个善于观察的引导者,观察孩子们兴趣的变化,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在平时的游戏中会发现孩子们玩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没兴趣了。教师在平时的游戏中注意观察孩子,把孩子的兴趣留在游戏中。比如,在科学活动《下落的物体》,一开始给孩子们准备了4样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纸球、纸条、雪花片、树叶,自己尝试探究。在游戏中,孩子们观察到了重量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那到底是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呢?孩子们带着疑问进行游戏,他们知道了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还在其中发现了,原来他们下落的路径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几次的实验,孩子们得出来的结果越来越多。慢慢的教师帮助孩子们丰富在科学区里的探究材料,让幼儿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东西自己尝试探究得出结果,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结合观察,帮助孩子们丰富区域材料,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
在尊重孩子自主游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参与到游戏中。教师以讨论的方式与孩子们对话,听取他们的意见,支持他们自己的活动,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才会让幼儿玩得更开心。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另一方面也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孩子的选择、感受和想法,积极支持和大胆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去,发现他们每一天的成功,让他们从小成为一个环境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让每个孩子都开心、快乐的度过美好的童年时代。
参考文献:
[1] 冯晓霞.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J].九江学院外
国语学校,2002(11).
[2]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学前教育研究,2002
(01).
[3] 王秀玲.构建周围环境活动中的收获[J].东方宝宝之保育与教育,2015(4).
[4] 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S].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270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