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美合作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海斌 李毅 柯志骋

  摘   要:文章以國内高校首个中外合作的女子文理学院——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的办学实践为案例进行分析,探析中美合作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运行机制、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机制、女性教育特色、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双校园”书院制管理与资源共享等要素。在探索建构国际化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中美合作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卫斯理安学院 中美合作 女性 复合型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大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人才培养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所谓“守正”是指不能背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包括价值观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所谓“创新”是指突破思维定势,在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前提下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育理念决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综合素养重视构建通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素养重视构建专才教育模式。复合型人才是通才教育的规格要求,其特质体现为人才的复合要素,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要素。本文以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办学实践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建构中美合作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运行机制、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机制、女性教育特色、国际理解教育实践、“双校园”书院制管理与资源共享等要素。在探讨建构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础上,重点探讨中美合作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一、卫斯理安学院的“中国情结”
  (一)“宋氏三姐妹”之渊源
  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位于美国中南部乔治亚州的梅肯市,成立于1836年,是一所具有世界声誉的女子文理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授予女性学位的高等学府。在1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卫斯理安学院始终致力于“女性优先”(First for Women)的教育使命,立足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办学定位,培养精英女性人才。
  1904年,“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霭龄远渡重洋赴卫斯理安学院求学,成为第一位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的中国女性;宋庆龄和宋美龄也于1908年入读卫斯理安学院。在西方女性都难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代,“宋氏三姐妹”的留学选择不仅为中国女性赴海外求学树立了典范,也给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安学院增添了独特“中国色彩”。自“宋氏三姐妹”赴卫斯理安学院求学以来,学院一直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并烙下了深深的“中国情结”。
  (二)卫斯理安学院孔子学院
  2012年,在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下,卫斯理安学院与广州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为了配合卫斯理安学院孔子学院的建设,卫斯理安学院在该校图书馆设立“中国馆”,主要展示“宋氏三姐妹”在美求学期间的史实和中美两国社会各界捐赠的与三姐妹生平有关的纪念品,其中包括宋氏三姐妹的学籍档案、书籍和信件等弥足珍贵的历史史料原件,是海外“宋氏三姐妹”研究的重要资源基地。
  近年来,卫斯理安学院孔子学院以开展中文国际教育为主要工作,同时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典范。在卫斯理安学院孔子学院的工作下,乔治亚州梅肯市的中国语言和文化学习氛围浓郁,汉语学习深入辖区所属的许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目前,卫斯理安学院孔子学院已成为美国乔治亚州最具影响力的中文国际教育基地,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
  在合作举办孔子学院的基础上,卫斯理安学院与广州大学达成协议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共建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双方立足优势互补的建设思路,在坚持各自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为平台,着力构建中美两国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机制。2014年6月,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挂牌成立。同年9月,学院通过国内高考招收录取的首批女生注册报到。2016年,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获批成为广东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改革工程——“试点学院”建设项目。2019年11月,“试点学院”建设项目通过广东省教育厅验收。
  二、卫斯理安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创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备三个特点:其一,反映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其二,具备载体功能,确保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化和系统化,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其三,必须是一个运行系统,其中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同时包括目标推进、过程实施、效果评价、方法改进等多个动态环节的控制。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致力于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数年育人探索和办学实践,学院已初步建成国际化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运行机制建设
  学院坚持“精英教育”“女性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坚持女性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致力于国际化女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学院重点推进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积极构建特区化运行机制。高水平大学是广东省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重大举措,为了鼓励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创新办学模式,广州大学将卫斯理安学院列为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国际化重点建设项目”,并给予学院特殊政策支持。
  二是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改革工程——“试点学院”建设项目为抓手,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国家给予“试点学院”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先行先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围绕“试点学院”的政策支持,学院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确保按照国家有关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要求推进各项工作。   三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国内外办学资源统筹机制建设。学院以区域性女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平台,积极推动地方政府与大学的共建机制。学院以合作共赢为指导,积极推动广州大学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的资源对接,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
  (二)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教学平台建设
  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是中外合作学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也是中外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条件。为了建立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的保障制度,卫斯理安学院在校本部设立“卫斯理安学院—广州大学双学位培养项目”,将项目建设工作纳入本校整体管理系统。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国家间教育制度、经济和社会条件、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美大学间实现宽领域、广覆盖的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对接或衔接存在技术难点。
  围绕国际化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资源整合和有效对接的原则,广州大学与卫斯理安学院协商确定“1+1+2”的学制,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培养由双方专业师资团队合作完成。“1+1+2”双学位项目在广州大学面向校内女生招生,满足广州大学女性学生攻读双学位的需要,满足学校国际化女性人才培养的要求。“1+1+2”双学位项目所具备的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属性为学校的学分制建设提供了借鉴,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抓手。通过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的合作机制,广州大学实现了统筹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实现了中美“双校园”教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三)女性人才培养特色建设
  基于中美合作的基本訴求,本着“立足国情、以我为主、先行先试”的思路,在保持卫斯理安学院女性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积极探索中国女性教育的特色建设,包括以下要点。一是注重宋庆龄的榜样效应,致力于新时代女性卓越品质培养。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卫斯理安学院的杰出校友,宋庆龄与卫斯理安学院的故事成为精英女性教育的典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进一步传承宋庆龄的高尚品格,注重宋庆龄的榜样力量,坚持卓越女性教育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按照国际化女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着力构建面向女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三是按照“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着力提升女性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具有宽广的视野、深厚的人文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具有多领域发展的潜能。
  (四)国际理解教育机制建设
  在践行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学院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取向,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品质,提升全球化时代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第一,立足“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牢固树立家国情怀的主体意识,积极探索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机制,构建特色鲜明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积极践行国际理解教育。第二,立足“专通相融”的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开设《东西方文明比较》等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通识课程,积极探索面向国际理解素养培养的教学改革。第三,扩大英语和双语授课的比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统筹中美两个校园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着力打造中美“双校园”国际理解教育的示范基地,探索中美两校共同推进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模式。
  (五)中美“双校园”管理机制建设
  根据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1+1+2”双学位项目的学制安排和办学实际需求,在充分借鉴美国卫斯理安学院书院制管理的基础上,学院积极探索构建中美“双校园”书院制特色管理机制,涵养学院学生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跨专业交流机制。在学生情感归属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以学院为家的归属感,强调学院的集体荣誉,淡化专业班级的界限。在学生管理方面,鼓励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不同年级间建立纵向的“姐妹会”,增进中美学生的相互了解。在书院制的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学院的师资由广州大学的教师、美方推荐并经广州大学聘请的外籍教师、美方派遣教师、海外短期专家和客座教授组成,形成中外双导师制,营造国际化氛围。在资源共享方面,中美双方高校以“双校园”书院制建设为目标,对宿舍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针对性的资源投入,积极构建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机制。
  三、经验与启示
  办学理念决定大学的定位、使命和目标,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办学理念是大学的思想追求,也是大学办学实践的行动指引。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两国人文交流的组成部分,中美合作人才培养是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围绕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建设,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积极探索中美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主要经验与启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精英教育与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作为世界上女性精英人才培养的开拓者,建校180多年来,卫斯理安学院坚持女性精英教育理念。时至今日,学院依然保持传统的女性精英教育特色,无论是培养目标、学科设置、教学模式、学生管理、学业评价还是学校管理方面,卫斯理安学院一以贯之地坚持女性精英教育的价值追求。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将女性精英教育的理念融入办学,坚持博雅教育的传统定位,坚持传统的书院制管理模式,培养国际化女性复合型人才。
  在教育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并不等于数量意义上人数较少或规模较小的高等教育,其精髓在于培养人的精英意识而非赋予人的精英身份[1]。在现代社会中精英主义之于高等教育是必须坚守的,平等主义之于高等教育也是必须维护的。为此,要重构精英主义,调和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冲突,根据精英主义和平等主义的目标分别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系统[2]。当前,我国大学的专业建设日趋“实用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应引导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塑造高尚品格,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成为自己,而这恰恰是精英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女性教育与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吸收美国卫斯理安学院女性精英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国际化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立足女性教育的内在要求,不断强化女性人才培养的特色建设。学院注重学生的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统一的价值教育,以及个人发展与个人对于社会、国家和人类责任担当的统一的价值教育,不断加强女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范围包括:女性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女性教育融为一体;女性人才培养与中美书院制模式的融合;国际化女性人才培养与中国女性的品质教育;国际化女性人才培养与中美女性人才交流;国际化女性人才培养与践行国际理解教育经验。同时,学院注重女性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强化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品质建设。女性复合型人才的本质是女性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统一与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须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品质的决定性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女性教育的內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增量公平使女性在更大范围能够受益,高等教育观念和态度伴随受教育权利民主化进程而转变,一定程度稀释了传统教育领域的男性特权,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包括女性在内的更广泛群体大规模参与高等教育提供载体[3]。高等教育的增量公平为机会公平提供根本保障,从而化解了女性教育的机会平等问题,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品质教育成为女性教育的时代性要求,品质培育不仅是女性教育的区别性特征,也是女性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国际化教育与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视角下,国际化教育与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契合点是国际理解品质,国际理解品质是指人才培养的国际理解素养,具体包括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水平、沟通能力和合作态度三个素养。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上,国际理解品质是指国家层面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双向互动的价值取向,具体包括:国家教育开放与国际化内涵建设的价值要素;国际视野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要素;人员国际流动与教育国际化的价值要素。基于国际化女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广州大学卫斯理安学院始终致力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品质培养,具体的要素包括:国际视野、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国际竞争、跨文化交际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核心素养。在行动层面,既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共同价值观教育,同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国际理解品质成为学生的集体思想倾向和文化特质,表现为一种集体价值取向。
  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导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培养具有高尚情怀的人,高尚情怀的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国际视野[4]。中国情怀需要坚持爱家、爱国、爱党、爱社会相统一,始终把自身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需要坚持融通中外、兼济天下,在变革的世界中把握人类发展趋势,在激荡的时代洪流中抓住机遇,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只有兼备中国情怀与世界情怀的人才,才能最终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彭道林,曹丽梅.守护传统:牛津大学的自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84-91.
  [2]郭书剑,王建华.寒门贵子:高等教育中精英主义与平等主义的冲突[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21-36.
  [3]马宇航.大众化再考察:高等教育女性化的起点与内在逻辑[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49-59.
  [4]靳诺.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EB/OL].(2019-03-25)[2020-01-0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325/c40531-30992782.html.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375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