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家兴亡在于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把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多年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应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在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能够成为推动民族创新的有用之材。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要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然而,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充当的是被动参与的角色。这种教学观念更多的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最基本的特点是继承性,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构筑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首要因素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环境中,学生心情轻松愉快,无压抑感,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容易形成创新人格。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迷信老师和课本,敢于向老师、向课本提出质疑,做一个“开放”型的学生。在课堂上,我尽量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热情、真诚和友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教师不再是期望、权威的代表,而是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良师益友,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与教师平等相处学习时,思想上“安全与自由”,从而无所顾虑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见,不时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的意愿化为了学生自己的意愿,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以主人和高度责任感自觉学习探索。试想,“主人”们一旦自觉学习,主动探索起来,思维岂能不活跃、创新意识的火花岂能不迸发?
   (二)宽容的教师风范是形成民主化的讨论方式,营造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陶行知语)要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良好气氛。只有我们肯定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向老师、同学、教材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判。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对错误的看法要及时纠正,对不完善的提议要引导补充。
   三、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方法,作好课堂设计使学生对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一)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互式教学,使学生在对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
   所谓单向灌输式教学,也即传统意义上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这样易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知识,易形成“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我们应改变教学方式,对学生多进行启发式教育,将演绎与归纳法结合起来,强调师生间双向交流,推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帮助学生从被动地吸收转向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觉能动性,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得及随之产生的能力提高、兴趣激发和个性的发展都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积极参与的结果。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应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将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方法的讨论都纳入道学习的内容中来,要意识到方法讨论的重要性。所谓“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师还应用高超的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每个学生的观点。在激励学生大胆思考的同时,将它们的思路巧妙地引入到最接近教学目的的方法上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并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设计出自己应该到达和可能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及情感目标等。教师将自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定的目标融合起来,做到教与学的目标有机统一,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认知错位,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探索。
   (二)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求同存异,发散与集中,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有效的渠道与途径
   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载体,而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训练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强调整齐划一,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一种求同观念。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教学中要让学生不守旧于框框,不拘泥于形式,要有独到创见、变换的思维、更新的方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不同见解显得非常重要。作为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各种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三)在备课与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为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空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将所有的课堂时间占满,这样做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学生经常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限制了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我们提倡留下空白的不完全教学法,给学生以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下空白,包括时间的空白和空间的空白,是指在课堂上将一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让其自己推测可能的结论。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使学生拥有合适的基础知识以填补内容的不完全之处;其次,要把握好空白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通常重点和难点不宜作为空白处理;第三,学生填补空白地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进行合理推断,预测和联想并即时地帮助做出合理选择,使学生填补空白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后,应将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即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他人地填补活动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课堂教学来完成。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每位教师将其实施于每一次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时代的发展呼吁创新意识。教育者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改变教育观念,从每堂课的课堂教学做起,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渗透到课堂教学每一细微环节之中,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为我们国家经济振兴,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人类的进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80640.htm